截图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ppt,主要介绍了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要点。概念: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分类: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分别为甲、乙、丙、丁和戊型。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发热等症状。甲型、戊型肝炎病毒,一般只引起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多易转化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欢迎点击下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ppt哦。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PPT类型的PowerPoint.
病毒性肝炎
王佳敏
病毒性肝炎
概念: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分类: 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分别为甲、乙、丙、丁和戊型。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发热等症状。
甲型、戊型肝炎病毒,一般只引起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多易转化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一. 病原学
二. 流行病学
三. 传播途径
四. 易感人群
五. 发病机制
六. 临床表现
七. 实验室检查
八. 治疗要点
(一)甲型肝炎
病原学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甲型肝炎病毒,属RNA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具有较高的变异性。是一种植物病毒, RNA病毒基本种类有:艾滋病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等)。
甲型肝炎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 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者,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谷丙转氨酶高峰期后1周,少数延至病后30天。从粪便排出的HAV数量最多,传染性最强。但黄疸出现后血液通常无传染性。
隐形感染者由于数量多,又不易识别,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甲型肝炎
2.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见于甲型、戊型。
方式:散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临床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食用生蚝等水产品贝壳类食物最易引起甲肝暴发流行,饮用水污染主要引起戊肝暴发流行
2.血液、体液传播:见于乙型、丙型、丁型。
方式:血液、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均含有病毒
输血、血制品、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密切生活接触,扎耳环孔,性接触等,均可感染病毒。
3.母婴传播:
方式:宫内感染,围生期感染,分娩后传播。婴儿因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传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丁型肝炎较少见。)
甲型肝炎
3.易感人群 抗HAV阴性者。人类对HAV普遍易感。初次接触HAV的儿童最为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青年人。在我国,大多在幼儿、儿童、青少年期获得隐性感染,成年抗HAVIgG检出率达8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甲肝流行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有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4周(2-6周)。
1.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2~3个月,以甲型、戊型为主。黄疸型的“三期”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①黄疸前期(1~21天):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肝区胀痛,低热等,体征不显著,部分患者有浅表性淋巴结肿大。
甲型肝炎
②黄疸期(2-6周):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2周左右达到高峰。尿色加深,皮肤瘙痒,大便呈灰白色。肝脏多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或有脾肿大。自觉症状减轻。 ③恢复期(平均1月):黄疸和其他症状逐渐减退或消失,肝脾逐渐回缩。部分患者的口苦、肝区痛、腰背酸痛、腹胀症状迁延较久。
甲型肝炎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是一种轻型的肝炎,恢复较快,病程在3月内。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发生率远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甲型肝炎
2.重型肝炎 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病死率高。甲型少见。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酶的检测 、血清蛋白、胆红素等。
2.血、尿常规
3.影像学检查
4.肝病理学检查
5.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病毒(HAV)
2、抗原抗体系统
(1)抗HAV IgM 在发病后数天即可阳性,3-6月转阴,是早期诊断标志。
(2)抗HAV IgG 发病2-3月达高峰,持续多年或终身。具有免疫力标志。
急性后期和恢复期可有抗HAV IgM和抗HAV IgG 同时阳性。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食物或水型流行爆发,起病前曾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儿童发病多见,以及秋、冬季高峰。
二. 临床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病程、化验、影像学检查,确定临床分型。
三.病原学诊断
治疗
目前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
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为主,治疗应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避免过劳,肝功正常后仍应休息1—3个月。饮食宜清淡,热量足够,丰富蛋白质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进食量过少者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及维生素。不强调高糖和低脂肪饮食。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患者的隔离。
二.切断传播途径 重点在搞好卫生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易感人群都应注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肝活疫苗),半年后加强1针。接种后免疫期至少5年。保护率为65.5%。对近期有与甲型肝炎患者的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接种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以防止发病。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 天。免疫效果可维持35天。
(二)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与年龄曲线相一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划免疫中心消息: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与年龄曲线相一致。4-10岁是发病的第一高峰;20-40岁是发病的第二高峰;40岁以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乙肝与职业的关系
据国内统计发现,中小学生发病率较高,干部、工人、农民的比例相近;城镇分散居民的发病率最低。国外在同性恋者和性乱交者中乙肝发病率高,吸毒和药瘾者中亦比常人高。还有血透单位和口腔科工作人员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和乙肝发病率亦比普通人群高数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病原学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属DNA病毒。 HBV-DNA 即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也是乙肝病毒的基因。 乙肝病毒病毒体内只含有一种核酸。HBV-DNA是病毒的核心部分,包含乙肝病毒所有遗传物质,没有HBV-DNA,病毒就不能复制。比如大部分动物病毒(如人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个别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①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②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度在50~700nm之间;
③大球形颗粒,即Dane颗粒,直径42nm。
抗原系统
HBeAg
HBsAg
HBcAg
表面抗原HBsAg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产生抗-HBs
核心抗原HBc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表明病毒在复制
(e抗原)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乙肝五项临床意义
HBsAg、抗HBs
(HBcAg)抗HBc
HBeAg、抗HBe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急、 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的传染期从起病前数周开始,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意义最大,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 DNA含量成正比关系。
2.传播途径 血液、体液传播
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
乙型肝炎
1.医源性传播
注射、手术
采血、拔牙
内窥镜检查
预防接种
针刺、纹身、
各种医疗器具、工作人员的手
乙型肝炎
2、母婴传播
围产期、分娩新生儿接触或吸吞入含HBV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
宫内感染(<10%),
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
3、接触传播
唾液传播、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
性传播 尤其男性同性恋传播HBV。
尿液、鼻液、汗液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乙型肝炎
3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高危人群: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HBsAg阳性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吸毒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免疫力。
乙型肝炎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差异 低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0.2-0.5%,北美、西欧;中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2-7%,东欧、日本;高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8-20%,非洲、中国。(2)性别差异 男高于女,1.4:1。(3)无明显季节性 (4)散发为主。(5)家族聚集现象。(6)婴幼儿感染多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平均为3个月(1-6月)。
分类
1.急性肝炎 临床表现同甲肝。
但约10%转慢性肝炎。
乙型肝炎
2.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
(1)轻度慢性肝炎
过去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也可有轻度脾肿大。 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乙型肝炎
(2)中度慢性肝炎
各项症状(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及肝区痛等)明显,肝肿大,质地中等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乙型肝炎
3)重度慢性肝炎
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肝功能检查多项异常。
乙型肝炎
3. 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亦称暴发型肝炎,多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情发展迅速,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有出血倾向,腹水迅速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等。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同程度的昏迷、抽搐、锥体束损害体征、脑水肿等。病程不超过三周。
乙型肝炎
(2)亚急性重型肝炎 亦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以上出现极度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胀、黄疸进行性加深。肝性脑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后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3周至数月,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或坏死后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 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及肝功能损害。
乙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较长期(2—4个月或更长)肝内梗阻性黄疸,自觉症状轻,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和肝功能检查异常。多数病人可顺利恢复。
乙型肝炎
实验室检查 项目同甲肝
1.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酶的检测 、血清蛋白、胆红素等。
2.血、尿常规
3.影像学检查
4.肝病理学检查
5.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1、乙型肝炎病毒(HBV)
2、抗原抗体系统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是HBV外膜成分,是HBV感染的标志;抗-HBs是保护性抗体。
(2)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HBeAg仅见于HBsAg阳性者,是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标志;抗-HBe表示HBV-DNA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3)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体(抗-HBc):HBcAg不查;抗-HBc是HBV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强,常同时存在HBsAg和HBeAg,低滴度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乙型肝炎各指标的意义
1、HBsAg ;2、抗-HBs ;3、HBeAg ;4、抗HBe;5、抗-HBc
1、- - - - - 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HBV
2、- - - -+曾感染HBV,急性感染恢复期
3、- - - + + 过去和现在均已感染过HBV
4、- + - - - 预防注射疫苗;或HBV感染已康复
5、- + - (±) + 既往感染;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6、+ - - - + 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携带者
7、+ -( ±) + + 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 携带者,传 染性弱;长期持续易癌变
8、+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极强
9、+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HBsAg携带者
10、+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1、+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有与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携带者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患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输血、不洁注射史。
二.临床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病程、化验、影像学检查,确定临床分型。
三.病原学诊断
治疗
病毒性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
一.急性肝炎 治疗同甲肝
目前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
二.慢性肝炎 除一般及支持疗法外,还需要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
1.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 宜用动静结合的疗养措施。处于活动期的患者,应以静养为主;处于静止期的患者,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
(2)合理饮食 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高热量饮食,高维生素,以防止肝脏脂肪变性。
(3)心理平衡 使病人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
2.药物治疗
(1)改善肝功能 维生素类,肝泰乐
(2)免疫调节 胸腺肽 转移因子
(3)抗纤维化 丹参 、干扰素
(4)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拉米呋啶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者;对无症状的HBsAg阳性者应禁止献血和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托幼工作。
二.切断传播途径 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和针灸针,重复使用的器械必须经高压或煮沸消毒。不耐热的器械可用2%戊二醛浸泡2小时消毒。漱洗用具要专用,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三.保护易感人群 易感者应接种、新生儿应进行普种乙型肝炎疫苗,注射3次后保护率约为85%。接种程序是0、1、6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应及早注射,保护期3个月。
(三)丙型肝炎
病原学
HCV(丙):是一种单股正链的RNA病毒,是黄病毒科中唯一的嗜肝病毒; HCV呈球形,其直径约为30nm~60nm,外有脂蛋白包膜。
丙型肝炎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急、 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意义最大。
2.传播途径 类似乙肝。(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最主要传播途径 ,80-90年代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肝。(2)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3)生活密切接触。(4)性传播 精液、唾液。(5)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类对HCV普遍易感。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平均为40天(2周-6月)。
分类 同乙型肝炎。急性肝炎约50%转为慢性。
病原学检查
1、丙型肝炎病毒(HCV)
2、抗原抗体系统
(1)抗HCV IgM 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
(2)抗HCV IgG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或既往感染。
(3) HCV抗原难检出
HC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有输血、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母亲感染HCV。
2.临床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病程、化验、影像学检查,确定临床分型。
3.病原学诊断
治疗
目前也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各临床类型肝炎的治疗重点则有所不同。
一.急性肝炎 除采用抗病毒治疗外,其他治疗同乙肝。
二.慢性肝炎 同乙肝。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同乙肝。
二.切断传播途径 同乙肝。
三.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四)丁型肝炎
病原学
HDV(丁):是一种缺陷性的RNA病毒,只有在辅助病毒HBV存在时才能形成病毒颗粒。
感染有两种形式:
共同感染 与HB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 在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HDV。
丁型肝炎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
传染源 :发生于HBV感染的基础上,也是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为主。
2.传播途径
输血或注射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少见
性传播
丁型肝炎
3易感人群
HBsAg阳性患者或病原携带者。
丁型肝炎的潜伏期4-20周。
丁型急性肝炎 70%转为慢性。
丁型肝炎目前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五)戊型肝炎
病原学
HEV(戊):是一种单股正链的RNA病毒,是肠道传播肝炎的新病原HEV呈球形,无包膜,表面呈现锯齿状,类似杯状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1 戊型肝炎
传染源 和传播途径与甲肝相似。以急性患者为主,其传染性从起病前9天到发病后8天最强。但有如下特点:(1)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1986-1988年新疆南部发生2起戊型肝炎暴发流行;散发多由于不洁食物或饮品。(2)隐性感染多,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成年。(3)有春冬季高峰。(4)抗HEV短期内消失。抗HEV不是保护性抗体。
戊型肝炎
易感人群
凡未感染过HEV的人均对HEV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儿童多为隐性感染,成人多为显性感染。感染后免疫反应不持久。
戊型肝炎潜伏期平均6周(2-9周)。
戊型肝炎无慢性肝炎。
戊型肝炎目前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预后
乙型肝炎问题
乙型肝炎的现状 乙肝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 。 1992年全球乙肝病毒感染者共有3.5亿人,我国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从1992年开始,我国实行对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和乙肝健康教育,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下降。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9.75% 降至2006年的7.18%,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从1.2亿降至0.93亿。
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与性别关系
男多于女。在河南省人群大面积抽样调查发现,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男性18.8%,女性15.6%;而乙肝显性现患率男性却比女性多1倍。临床上急性乙肝的康复率女比男高,乙肝表面抗体转阳亦是女高于男,而慢性乙肝和肝癌的现患率则又是男多于女,这种性别上的差异可能与类固醇性激素和自体免疫等因素有关。
乙肝病人能否结婚?
可以结婚,但是我国的婚前体检规定,双方必须化验有无乙型肝炎、肝脏功能是否正常,如果发现一方已经感染病毒,另一方没有感染时,则必须为阴性的一方注射疫苗。如果双方都已经感染,而且进一步化验发现病毒处于活跃期,则应当先进行治疗,待到肝脏功能恢复正常,肝炎症状得到改善或完全消失后,再考虑结婚。
哺乳问题:
100 个乙肝母亲当中,大概有 30 多人母乳里有乙肝病毒。乙肝患者母乳喂养的时候,一定要有条件 :第一,母亲的乳头不能有破口.第二孩子的口腔里不能有溃疡.第三,就是孩子的消化功能应该是正常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