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ppt作品

简介 相关

截图

运动训练学ppt作品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运动训练学ppt作品,主要介绍了运动训练概述、运动负荷、运动疲劳与恢复、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运动训练方法、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战术、心理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训练、运动员心理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等内容。第一章 运动训练概述 第一节 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 运动训练学的本质 运动训练学的释义: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分析: 运动训练过程--训练的全过程:启蒙训练、初级训练、深化提高训练、保持竞技能力训练 运动训练规律--专项规律、项群规律、一般规律 综合性--多学科特点归纳: 1本质: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的规律;2特点:运动训练学具有多学科知识 二 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 运动训练学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 运动训练学产生的条件:1科学技术的发展;2竞技体育的发展;3运动训练实践的客观要求(二)我国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运动训练学的产生; 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三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概述(价值)原理(依据)方法(途径)内容(目标) 计划(载体) 第二节 运动训练概述 一 运动训练的定义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练员指导下使运动员提高或保持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过程,欢迎点击下载运动训练学ppt作品哦。

运动训练学ppt作品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学校PPT类型的PowerPoint.

第一章 运动训练概述 第一节 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 运动训练学的本质 运动训练学的释义: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分析: 运动训练过程--训练的全过程:启蒙训练、初级训练、深化提高训练、保持竞技能力训练 运动训练规律--专项规律、项群规律、一般规律 综合性--多学科特点归纳: 1本质: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的规律;2特点:运动训练学具有多学科知识 二 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 运动训练学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 运动训练学产生的条件:1科学技术的发展; 2竞技体育的发展;3运动训练实践的客观要求(二)我国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运动训练学的产生; 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三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概述(价值) 原理(依据) 方法(途径) 内容(目标) 计划(载体) 第二节 运动训练概述 一 运动训练的定义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练员指导下使运动员提高或保持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过程。 运动训练的定义包含两个方面: 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 1 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的关系 1)有形训练的范围条件(狭义) 教练员、运动员、场地场馆、器械器材 2)无形训练的内容 饮食、睡眠、作息时间、营养补充、社会关系等 2 狭义和广义运动训练及其关系 讨论:广义运动训练的必要性 结论: 1)当今竞技体育的高度发展 2)影响有的成绩多因素化 二 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目标专一性:运动员只能所从事一个或几个性质相同(相近)的运动项目 途径多元性: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 (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 互补性 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力能力等构成 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1 影响竞技能力的各因素互补 例:力量与速度、力量与柔韧等 2 竞技能力表现上的互补性 例:篮球身高与速度 我国乒乓求力量与速度等(三)不同运动负荷影响下机体所产生的适 宜性和劣变性 不同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结果 要求: 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2 加强对运动负荷的评价 (四)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体现为多年系统不间断的训练过程,其遵循的规律 1 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 2 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协调能力 速度素质 力量素质 3 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 5—8岁 9—14岁 15岁以上 阶段性:根据不同训练时期的任务可把训练划分若干个部分 第二章 运动负荷第一节 运动负荷及其分类 一 运动负荷的定义 运动负荷是指在训练因素的刺激下,机体在生理和心里两方面产生的负担 举例与分析: 400m(1′05〞)×3×3; 80kg×12×6(3) 二 运动负荷的分类(一)根据负荷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分为适宜性负 荷与劣变性负荷(二)负荷的大小可分为小负荷、中等负荷、大 负荷(三)根据刺激与机体的关系分为内部负荷与外 部负荷(四)按学科分类可分为生理负荷与心里负荷(五)按训练任务分类可分为教学负荷、训练负 荷、比赛负荷、恢复负荷第二节 运动负荷原理 一 超量恢复原理 机体在受到负荷的刺激,机体的能源物质储备减少、机能能力下降,当负荷停止,机体的能源物质储备和机能能力不但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还可以超过原有水平,呈现能源物质储备增加机能能力提高 二 生物适应原理(训练适应原理)(一)训练适应释义 在训练因素的刺激下,机体的内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 分析:机体的生物适应性。举例:游泳时水对机体的作用;力量训练中,负重对肌纤维的作用 外部训练因素刺激(负荷): (一)50m、400m、30分钟、50分钟跑; 70kg×12、80kg×8负重的总量--负荷量 (二)70kg、80kg单次负重;100m跑(12秒)、 400m跑(1分钟)等--负荷强度 (三)技战术的反复演练等--负荷(量和强度) 1训练适应的普遍性 阐述训练中训练适应的普遍性现象。机体的各种运动能力均可得到训练适应效果。举例:力量、速度、耐力等;技术、战术、心里等 2训练适应的特殊性 阐述训练中训练适应的特殊性现象。不同训练的方法手段、负荷安排对机体刺激的不同效果。爆发力训练、最大力量训练等;不同负荷强度下400米运动的效果 3训练适应的异时性 阐述训练中训练适应的异时性现象: 力量—耐力—速度;体能—技能;生物—心理 4训练适应的连续性(消退性) 阐述训练中训练适应的连续性现象。运动器官损伤的恢复 1负荷量--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数量的多少 通常用距离、时间、重量以及次数、组数表示 2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单位时间(或一次)刺激的程度 通常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表示 定性:大强度、中等强度、小强度等 定量:60%强度、 80%强度、95%强度等等 2)定量表示负荷强度 ⑴ 运用成绩比表示(%) 负荷强度=最好成绩/训练成绩×100% 例1:某运动员100米最好成绩10秒,训练成绩为12秒,求训练强度? 例2:某运动员最大力量100公斤,训练杠铃负荷重量85公斤,求训练强度? ⑵ 运用心率推算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 (训练心率-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100% 例1:某运动员最大心率200次/分,安静心率为60次/分,训练时测其心率为180次/分,求该运动员训练强度是多少? 例2:某运动员训练如下:心率170次/分×3次、180次/分×3次、190次 /分×2次,求该运动员平均训练强度是多少?第二章 运动负荷第四节 运动负荷安排 一 运动负荷节奏性 负荷节奏的类型 1、竞技能力保持型 2、疲劳积累型 3、竞技能力提高型 o (图1)竞技能力保持型 (1)保持竞技能力 A后一次负荷安排在前一次负荷所产生的超量负荷消失以后时进行,能源物质储备保持不变,竞技能力保持不变 B属于完全恢复性训练,常用于竞赛期保持竞技能力 C在一次课中,运用重复法。发展速度、协调、灵敏;学习技术、战术等 o (图2)疲劳积累型 (图)疲劳积累型超量恢复 (2)疲劳积累 A后一次负荷安排在前一次负荷还没有恢复到原有水平时进行,能源物质储备减少,疲劳积累,竞技能力下降 B属于不完全恢复性训练。常用于准备期后期和竞赛期赛前训练 C在一次课中,运用间歇法,发展耐力性运动能力 o (图3)竞技能力提高型 (3)提高竞技能力 A后一次负荷安排在前一次负荷产生超量恢复时进行,能源物质储备提高,竞技能力提高 B属于超量恢复性训练,常用于准备期的前期 C在一次课中,运用重复法。发展速度、协调、灵敏;学习技术、战术等 二 加大负荷类型 (1)直线型 (2)波浪型 (3)阶梯型 (4)跳跃型 (图1)直线型 (1)直线型 负荷特点: 负荷强度动态变化不明显,负荷的上升是基于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及重量的不断增加 运用对象: 主要适用于负荷起点较底的初级训练者,儿童少年 运用时期: 主要用于准备期的第一时期 (2)波浪型 负荷特点: 负荷明显的加大, 并使负荷与恢复安排呈现出节奏性 运用对象: 优秀运动员、等级运动员、初级运动员 运用时期: 各训练时期 (3)阶梯型 负荷特点: 多趋向逐渐上升、保持,无下降,两次相似或一高一低 运用对象: 优秀运动员 运用时期: 多用于准备期的第二时期和竞赛期的赛前训练 (4)跳跃型 负荷特点: 常以加大负荷强度来实现。 运用对象: 优秀运动员。 运用时期: 多用于准备期的后期和竞赛期的赛前训练。 这是现代训练中的一种有效的大强度负荷节奏形式,是依据“强度法则”和“超量恢复”的原理推出来的。 负荷突然加大 (如从65%提高到90%) 其目的是为了有力地打破机体原有的训练适应的动态平衡。 负荷明显减小 (如从90%降低到60%) 其目的是使机体迅速恢复并产生明显的超量恢复 逐步增加负荷 (如从60%提高到80%) 其目的是使机体再一次接受一种逐步提高的负荷刺激 保持负荷 其目的是使机体对这一负荷产生必要的适应 三 负荷量与强度的安排 (1)同升同降 负荷量和强度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 同升:常用于大负荷训练 同降:常用于休整期和恢复性训练,体现了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协同性 (2)一升一降 升量减强度:常用于休整期训练和耐力性训练 升强度减量:常用于比赛期训练和技战术训练,体现了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对抗性和制约性 (3)一升(降)一稳定 加量稳定强度:常用于准备期前期和巩固技战术训练 减量稳定强度:常用于赛前训练和技战术训练 加强度稳定量:常用于准备期后期、比赛期和技战术训练 减强度稳定量:常用于休整期和比赛期的休整过度阶段及改进技战术训练。 (4)都相对稳定 负荷量和强度在一定的时间里,都保持相对稳定,常用于巩固训练效果和基本技战术训练 在具体安排中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训练内容和总负荷要求,以及不同训练任务等进行选择和运用。此外,不仅要注意单个练习手段的强度,还要考虑连续作业中强度的叠加效应 负荷的程序性 ----先加量后加强度 (即无论从一次课到多年全过程的负荷安排总趋势,一般都是负荷量首先加大,然后逐步减量,同时加强度) ----先加 (或先减)一般训练负荷量,后加 (或后减)专项训练负荷量(即在加量中,先加一般训练负荷量,然后减量,同时加专项训练负荷量) ----准备性周期训练中先加量,后加强度 ----比赛性周期训练中则先减量,后减强度 ----先安排无氧非乳酸性负荷的训练内容(如发展速度耐力练习),最后安排有氧性质负荷的训练内容(如发展一般耐力练习) ----先安排大肌肉群的负荷练习,后安排小肌肉群的负荷练 ----先安排智力性、技术性负荷练习,后安排体力性负荷练 ----先安排训练性负荷练习,后安排比赛性负荷练习 ----先安排体力性负荷练习,后安排心理性负荷练习第五节 运动负荷的评价 1 运用心率评价运动负荷 2 运用血乳酸评价运动负荷 1 对运动负荷的评价 1)以心率为指标评价运动负荷 无负荷心率评价运动负荷 A 安静心率 B 晨脉 负荷心率评价运动负荷 A中等负荷强度时心率 B最大负荷强度后的恢复心率经过一段训练之后,如果以同样的最大负荷运动后: ①心率恢复加快且规律性加强,表明机能水平提高了,说明负荷安排科学合理 ②心率恢复减慢,且不规律表明机能水平下降了说明负荷安排大了 ③心率恢复没有变化,表明机能能力保持没变,负荷说明负荷安排小了 2)以血乳酸值评价运动负荷 安静心率时血乳酸值为1mM/L,运动时无氧阈值为4mM/L。定量负荷下,血乳酸值呈现出高水平运动员血乳酸值低,低水平运动员血乳酸值高的状况 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运动员的运动时血乳酸值的变化判定负荷的大小 第三章 运动疲劳与恢复(二)运动疲劳的生理机制 1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有节奏交替状态破坏; 2能源物质储备减少或耗竭; 3内环境的酸碱平衡破坏,PH值下降; 4体内缺氧,氧气供应不足 二 运动疲劳的分类(一)依运动员的能力表现分为隐性疲劳和显性疲劳 隐性疲劳--运动员自我感到费力,但所表现的实际工作能力并未下降; 显性疲劳--运动员感到难以坚持运动,实际工作能力下降; 极度疲劳--运动员不能坚持运动,工作能力丧失(二)依运动员的疲劳程度分为轻度疲劳、中度疲劳、极度疲劳第二节 恢复 一 能量代谢与恢复过程(一)能源代谢 在运动中,机体内的能源物质储备不断的分解消耗,释放能量维持人体的持续运动的过程 分析: 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能源代谢。能源物质分为三类:磷酸原系统、糖酵解、有氧氧化。在各种运动状态下,各种能源物质都参与代谢共能,只是代谢参与程度不同 举例:以跑为例。 1 100米(20秒以内); 2 400米(1分左右); 3 10000米(30分钟左右) 结 论: 1 短时速度性运动,主要代谢为磷酸原系统; 2 中时速度耐力性运动,主要代谢为糖酵解; 3 长时耐力性运动,主要代谢为有氧氧化(二)恢复过程 二 运动训练中恢复的特点 1 能源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同在,合成小于分 解 2 恢复的速度不等,先快后慢 3 实现超量恢复 4 不同水平的运动员恢复速度不等 5 不同能源物质恢复速度不同 6 不同内容训练恢复速度不同 7 在一定范围内,负荷越大,超量恢 复越高 第三节 恢复的方法和手段 一 训练学恢复方法 训练学恢复方法体现在训练的组织过程之中,运用于训练课、日、周之中 训练课的恢复方法:主要安排在次间、组间的时间里以及训练课内容的顺序 安排恢复考虑以下因素: a 根据性质确定恢复时间; b 根据运动员承受疲劳及恢复能力确定恢复时间; c 注意内容的顺序安排。总体为:技战术(学习)→体能;协调能力→速度性→力量性→耐力性 d 注意方法手段的运用。例:变换训练法,法特莱特法、循环训练法等;轻松愉快的手段; e 注意多采用积极性休息。如一些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方法。轻松的活动、按摩、暗示等(二)训练日的恢复方法 安排恢复考虑以下因素: a根据训练任务确定训练课次,训练课为1-5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课次多,低水平运动员训练课次少些;技能项目课次多,体能项目训练课次少;单人项目训练课次多集体项目训练课次少; b注意日训练课内容的安排 技术性训练→体能性; c加强对医学、生物学、营养学和心理学恢复方法的运用(三)训练周的恢复方法 安排恢复考虑以下因素: a注意运动负荷的大、中、小相结合安排; b注意不同训练内容的交替安排 二 医学、生物学恢复方法包括: ⑴沐浴:各种沐浴见p135 ⑵按摩:人工按摩、机械按摩 ⑶热敷:水(水袋)。光线照射(红外线、紫外线) ⑷睡眠:自然睡眠三 营养学恢复方法包括: ⑴ 根据运动消耗的量和类别补充营养成分; ⑵ 注意营养补充的时机,运动后补充营养顺序为:碳水化合物(砂糖、葡萄糖),含矿物质饮料→形成细胞结构的蛋白质; ⑶ 一日进餐少量多次。四 心理学恢复方法 包括: ⑴ 自我暗示; ⑵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第五章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 第一节 运动训练周期及其种类  一 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二 运动训练周期的种类 三 竞技状态及其形成 第一节 运动训练周期及其种类 一 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在一次负荷下,机体能量消耗产生疲劳,当负荷停止,能力逐渐恢复,通过机体的超量恢复,机体的机能能力得到提高 机体能力不断的提高形成竞技状态,表现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高度协调,生理和心理能力达到高峰状态,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由于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导致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疲劳,能力下降,竞技状态消失;经过下一个循环,会获得新一个竞技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一个循环称之为训练的周期 二 运动训练周期的种类 三 竞技状态及其形成 1竞技状态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亦指比较高的运动能力状态。 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其运动能力很难保持不变,形成上下波动状态(依据适应性机制和保护性机制) 2竞技状态的形成 竞技状态的形成分三个阶段 ⑴ 竞技状态形成阶段 体能训练水平得到提高,专项运动技战术初步形成,必要的心理品质初步形成;体能、专项技战术、心理品质彼此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竞技状态 ⑵ 竞技状态保持阶段 运动员竞技状态表现出来,并保持与发展 竞技状态形成的标志: a机体的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最高程度机体活动出现机能节省化 b运动技战术达到技巧水平 c运动员情绪高涨,渴望参加比赛,对比赛的胜利充满信心 d体能、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成为有机的整体 ⑶ 竞技状态消失阶段 由于机体生理和心理的疲劳,运动能力下降,竞技状态消失。 ∴ 根据竞技状态形成的各阶段把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 第二节 运动训练周期的类型 一 年度训练周期的类型 二 周训练周期的类型 三 周期理论的运用 第二节 运动训练周期的类型 运动训练的小周期是完成运动训练任务的基本单元,小周期安排的如何,决定运动训练的效果。小周期多为7天,可把其称之为训练周。 一、年度训练周期的类型 根据年度参加重大比赛的次数及训练任务可把其分为年单、双、三周期。 二、周训练周期的类型 根据训练的任务不同,可把训练周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比赛周和恢复周。 三、周期理论的运用(一)确定年周期的划分 根据参加重大比赛的次数、训练的任务可将一个年度训练划分为年单周期、双周期和三周期。 1.根据重大比赛的时间,确定训练周期 ⑴ 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年单周期为训练年度的12个月。主要适宜于下列特点的运动项目: A 需6---7个月时间的准备期。如马拉松、十项全能、现代五项等耐力、强大体能项目。 B 受气候条件限制,每年竞赛集中在几个月内的项目。 C 为参加重大比赛难美性项目,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项目创编新动作套路。 D 三个时期时间为7:4:1 (2)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 包含两个准备期、两个比赛期、两个恢复期。双周期是常用的一种模式。 双周期的优点: A 比赛期时间较短,减少疲劳积累,有利于恢复;两个比赛期间隔时间短,防止竞技能力大幅度下降。 B 符合比赛的要求,在一年里,大赛多集中4—5月,8—10月。 (3)多周期:全年训练安排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周期的训练组织,称为多周期。 具体表现: A 缩短了每个准备期的时间,提高全年参赛密度; B 加大了专项训练比例; C 有利于提高运动员心理准备程度。 多周期主要运用于力量类、速度力量类及一对一对抗项目。 2.各时期的划分(1)单周期为12个月,双周期的第一周期为6-7个月,第二周期为5-6个月;三周期的前两个周期分别为4.5-5个月,第三周期为2-2.5个月。 ⑵ 任何年度训练的第一周期的准备期时间不少于3个月,恢复期为2-3周。 ⑶ 运用全年度的时间减去准备期和恢复期的时间即是竞赛期的时间。 2.大周期训练的安排(1)大周期时间的确定:参加重大比赛为依据 A 确定主要比赛日期 B 确定主要比赛阶段:确定比赛时期;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2)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准备期的训练安排 A 任务与时间: 任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时间:全年单周期的准备期时间达到6—7个月,双周期和多周期的准备期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B 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安排: 准备期的素质训练,以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为主,其特点是负荷量大,负荷强度相对小,重点发展耐力素质、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准备时期的技战术训练,以分解法为主,允许运动员对技术动作进行大的改造。改进和完善技术。学习新的战术配合,做好战术训练的技术储备。 比赛期的训练安排 A 训练的任务和时间: 任务:发展专项竞技能力、参赛能力; 时间:一般不少于1.5个月 计划的安排注意几点: 1 )在比赛期使体能的变化处在恢复期; 2 )技战术达到高度熟练和自动化; 3 )使运动员保持适宜的兴奋水平. B 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 比赛期的体能训练,以重复法为主,发展技能以完整法为主,多采用比赛法。注意赛间的恢复训练;比赛期负荷强度大,负荷量小,安排应注意: 体能测量类项目,训练的速度、高度、远度、重量增加,重复次数明显减少。2)组合套路类项目,成套练习增加,单个动作练习减少。3)一对一格斗项目,实战训练增加,无对手训练减少。4)集体项目,小组和全队训练增加,个人训练减少。5)射击类项目,实战训练增加,空枪、白靶训练减少。 (3)恢复期的训练计划 A 训练任务与时间 任务:运动员长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高度动员状态,机体出现保护性机制,要求进行恢复训练。 时间:单周期多为1个月左右,双周期为2—3周。 B 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 以游戏法、变换法为主训练。目的激发运动员训练的兴趣,以新异的组织形式实现心理调解。降低负荷强度,保证一定训练量。 微缩大周期 微缩大周期包含了构成一个大周期的基本要素,但各个阶段的训练都不充分,在时间不足的条件下,有具备相应条件的时候,通过一个微缩大周期的训练,运动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好参赛准备。 3 .注意周期的衔接 多年、大、中、小周期彼此是连续的。多年周期是由若干年度周期构成的;年度周期是由一个或几个大周期构成;大周期由若干中周期构成;中周期是由若干小周期构成。 前一个周期的结束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下一个周期在前一个周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儿少业余训练周期的特点 寒假(以体能训练为主)→开学前一周(调整或停止训练)→开学第一周(停止训练)→正常训练(增加技术训练比例)→期中考试前1-2周(减少或停止训练)→期中考试(停止训练)→期中考试后1周(轻松活动)→正常训练或比赛→期末考试前两周(减少或停止训练)→期末考试后两周(轻松活动)→暑假(训练)→开学前一周(停止训练)。 第六章 运动训练方法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一 持续训练法 (四)持续训练法的应用(四)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2 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应用范围: 1)技能项目多种技术的串联、攻防技术的局部对抗、整体配合战术或技术编排成套的技术或战术训练; 2)体能耐力性项目训练。 匀速持续训练---发展有氧、低强度、持续、稳定、160次/分心率; 变速持续训练---发展有氧-无氧之间的能力、强度较高、心率在170-150次/分。 3 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应用范围: 体能耐力性运动项目。 匀速持续训练、变速持续训练和法特莱克训练。三 间歇训练法 (一)间歇训练法释义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训练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二)间歇训练法的类型(三)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1 高强性间歇训练的运用 运用范围: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适用于体能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目的素质、技术的训练;适用于技能类对抗性运动项目中的攻防技战术的训练。 运用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以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190次/分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120次/分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提高速度耐力和力量以及技、战术运用的规范性、稳定性和熟练性。 2 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运用 运用范围: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适用于混合系统供能能力的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及运动素质的训练;各种负荷强度不同的技术动作的组合,或是战术练习。 运用特点:负荷心率控制在170—180次/分之间,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依据;对体能类项目,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发展力量耐力性和速度耐力性。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及其有关肌群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和技术运用的稳定性。 3 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运用 运用范围: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适用于需要较高耐力素质的运动项目的训练。体能类项目运用此方法较多。 运用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一般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心率160次/分左右 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依据;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四、重复训练法 (二)训练学要点 1、负荷特点 持续几秒或十几秒;强度85-100%;4-5次、5-7组;次休息1-2分、组休息2-3分。 2、目的和作用 提高机体磷酸原系统代谢水平,发展速度素质、力量素质、速度力量性技术。 (三) 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负荷时间短、强度大、动作速度快;间歇时间充分;动作稳定。 四 变换训练法(一)变换训练法释义 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二)变换训练法的类型 依变换的内容可将变换训练法分为三种,即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方法变换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三)变换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1、负荷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 2、内容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 3、形式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 3 变换训练法的运用 ⑴负荷变换训练法的运用:负荷变换训练法适应于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负荷改变主要体现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负荷变换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通过量的提高,发展机体某一运动机能或运动素质耐力水平,或通过量的减少,促使机体恢复。 ②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通过提高强度,发展某一运动机能或运动素质工作强度或通过降低强度,促使机体恢复、或学习某种高难技术。 ③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均变化。通过提高负荷强度,减少负荷量,发展机体某一机能或素质的工作强度或技术动作的难度;通过减低负荷强度,提高负荷量,发展某一运动机能或运动素质,或巩固基本技术。运用负荷变换法降低负荷强度,有利于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负荷强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要;改变负荷强度、练习的时间、间歇的时间和方式及练习的次(组)数,使机体产生与实际比赛相适应的生理变化;可有效地缩短学习掌握巩固技术的过程。 ⑵内容变换训练法的运用 技能类项目广泛运用的训练方法。适用于技能类对抗性项目中各种技术的串联练习,或者某种变化练习,或者基本技术组合变化练习,或者某种战术的变换练习,或者多种战术混合运用的变换练习;在体能类项目训练中,多应用于身体训练。运用内容变换训练的练习内容的动作结构可以固定组合,亦可以变异组合,练习的负荷性质符合专项特点,练习内容的变换顺序符合比赛的规律。 ⑶式变换训练法的运用 形式变换训练法运用主要是场地、线路、落点和方位等的变化。运用形式变换训练法使各种技术更好地串联起来,对运动员产生新的刺激,提高训练质量。五 循环训练法(一)循环训练法释义 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二)循环训练法的类型 依各组练习之间间歇的负荷特征,可把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三种循环的组织形式: 流水式 轮换式 分配式 循环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三)循环训练法的应用 1、循环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2、循环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3、循环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 3循环训练法的运用 ⑴重复循环训练法的运用 重复循环训练法对各站之间(组循环)间歇时间不做持续规定,以使机体得以基本恢复,便于进行下一站(组循环)的练习。适用于技术训练,也用于素质训练。运用重复循环训练可将各种练习顺序的安排符合比赛特点,间歇时间充分,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提高该类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能能力,提高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力和爆发力。 ⑵间歇循环训练法的运用 运用间歇循环训练要求运动员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下一站(组)的练习。常用于发展运动员体能,也可用于协调发展技战术和运动素质之间的联系。 运用间歇循环训练法能提高运动员糖酵解系统及其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的能力;有效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⑶持续循环训练法的运用 持续循环训练法要求各站(组)之间无间歇,较长时间连续训练。在训练中,此方法运用较广泛。 运用持续循环的各练习站应有机结合起来,各个练习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一次循环持续负荷时间至少在8分钟以上,循环练习负荷强度高低交替安排。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技术的稳定性及衔接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下的力量耐力。 六 比赛训练法及其运用 1 比赛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2依比赛的性质可将比赛训练法分为四种,即教学性比赛训练法,模拟性比赛训练法、检查性比赛训练法和适应性比赛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基本类型:教学性比赛、检查性比赛、模拟性比赛、适应性比赛。 比赛规则、比赛环境、比赛过程、比赛对手、比赛裁判正式或自定规则相对封闭可人为中断队友或对手临时指定正式或自定规则封闭或开放不可中断对手正式指定正式规则封闭或开放不可中断队友或对手临时或正式指定正式规则开放不可中断对手正式指定。 3 比赛训练法的运用 ⑴教学性比赛训练的运用 教学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训练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规律或原理,专项比赛的基本规则或部分规则,进行专项练习的训练方法。运用教学性比赛训练法可采用部分比赛规则进行局部配合训练;比赛环境相对封闭,便于集中精力训练;比赛过程可以人为中断以便于指导训练;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小,利于正常发挥技术水平;可激发运动员的训练激情、提高运动负荷强度;系统提高运动技术衔接和串联的熟练程度;强化局部或整体配合的密切程度;协调发展不同训练程度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激励运动员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挖掘运动员的潜力。 ⑵模拟性比赛训练法的运用 模拟性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训练的状态下,模拟真实比赛的环境和对手,并严格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的训练方法。模拟性比赛训练法在技能对抗类项目中常被运用。运用该方法时,模拟比赛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至关重要。因为比赛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比赛场的噪音、气候等等,都可能破坏运动员的情绪,影响其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有意识地在训练中采用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排除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从而有利于运动员逐步形成良好的竞技心理,为重大比赛的运动技术正常的发挥奠定心理基础。此外,模拟对手比赛,也可以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面对不同对手的实战能力。 运用模拟性比赛训练方法的比赛环境类似真实比赛环境,按照规则严格进行,模拟比赛对手,加强了训练的针对性,能够增强运动员心理的承受力,提高对真实比赛的预见性。 ⑶检查性比赛训练法的运用 检查性比赛训练法是指在模拟或真实的比赛条件下,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对比赛前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进行检验的训练方法。检查性比赛训练法适用的范围较广,包括对专项运动成绩、运动负荷能力,运动技术检查性比赛等。由于检查性比赛是在比赛或类似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较容易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此方法常被采用。 运用检查性比赛训练的方法可采用正式比赛规则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比赛,检验性比赛训练法主要用于检验运动训练的质量,寻找薄弱环节,查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改进训练工作的反馈信息。 ⑷适应性比赛训练法的运用适应性比赛训练法是指真实比赛的条件下,力求尽快适应重大比赛环境的训练方法。适应性比赛训练法是真实性比赛,如系列邀请赛,访问赛,对抗赛以及表演赛等。 适应性比赛训练法多运用在重大比赛之前,在真实的比赛环境下,按照比赛的规则与真实的对手或类似真实的对手进行比赛,以尽快促进各个竞技因素实现高质量的匹配,促使运动员产生旺盛的竞争欲望,发现影响重大比赛成绩的关键问题,形成与重大比赛相适应的竞技状态。第七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 体能训练概述 一 体能训练的释义 运动员体能训练是指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 体能的构成 体能的构成因素主要有: 身体形态--包括内部形态和外部形态 机能水平--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等素质 体能的三个构成因素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都有相对各自的独立作用,又有着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如:有氧代谢(有氧耐力)——心输出量——心脏 魁梧——肌肉——力量 第二节 运动素质及其分类 一 运动素质 运动素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指令下,机体在运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 运动素质的分类 运动素质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协调素质。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力量素质是指机体克服阻力的能力。包括: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 1最大力量训练 最大力量是指在运动中,人体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 最大力量训练的两个基本途径:第一,增加肌肉的体积;第二,提高内协调能力 增加肌肉的体积: 运动负荷的安排: 负荷强度:70%—80%;负荷量:次数8—12次;组数6—10组; 组间歇时间1—3或3—5分钟。 方案的类型: 矩形:70%×12×8(3″)讨论: 梯形、阶梯型、组合型的安排。作业: 设计以增加肌肉体积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案。 提高内协调能力负荷安排:负荷强度:80%—100%;负荷量:次数1—8次,组数6—8组,组间歇时间1—3分钟方案设计: 90%×4×6(3″);80%×8(3″)+85%×6(3″)+90%×4(3″)+95%×2(3″)+100%×1(3″)作业: 设计以提高内协调能力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案。 2 相对力量训练 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3 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是指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释放最大力量的能力。 负荷强度: 0—100% ,负荷量:负荷次数1—5、6次,组数4—6组,组间歇:时间1—3分钟 4 力量耐力训练 机体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运动负荷的安排: 负荷强度:50%以下;负荷量:负荷次数20次以上,负荷组数1—3,5—15组,组间歇时间1—3分钟。要求:1)耐力训练要保证训练的量,尽可能多的安排次数与组数。在一定强度下,保证训练的次数。 第四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 耐力素质及其分类(一)耐力素质释义: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运动时克服疲劳的能力。分析:长时间的相对性。相对能源物质代谢可分为三种状况,既为有氧代谢的20—30分钟以上,糖酵解代谢的40秒—2分钟,磷酸原代谢的10—20秒 (二)耐力素质分类二 耐力素质训练(一)有氧耐力训练 1 有氧耐力名词: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长时间运动克服疲劳的能力。 2 有氧耐力训练(1)运用持续法发展有氧耐力 负荷安排:强度60%—70%;心率130—170次/分;负荷量为20—30分钟;30分钟—2.5小时。 (2)运用间歇法发展有氧耐力 负荷安排:强度为70—80%;负荷心率为180(170)次/分,恢复心率为120(110)次/分;负荷量为持续时间20分钟—1小时;次持续时间为40秒—2分钟;次间歇时间一般是1—2分钟。 (二)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训练 1 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名词 运动时机体的氧气供应不足,供能主要来源于糖酵解的状态下,长时间运动克服疲劳的能力。 2 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训练负荷安排:强度诶80—90%;心率强度为190次/分左右;负荷量为次持续时间为40秒—2分钟;次间歇时间一般是4—5分钟左右;组间歇时间为8—10分钟。 (三)磷酸原供能无氧耐力训练 1 磷酸原供能无氧耐力名词 2 磷酸原供能无氧耐力训练负荷安排:强度为90—100%;负荷量(见表)种类短时长时负荷量10秒以内10—20秒次间间歇小于1分钟1—2分钟组内次数3—5组数3—5 第五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 速度素质及其分类(一)速度素质释义: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二)速度素质分类: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二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反应速度及其训练 1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2 反应速度训练(1)反应速度训练的手段 A 简单信号刺激法,利用突然发出的简单信号提高运动员对信号的反应能力。例如:运用起跑提高反应速度训练。 B 移动目标法,通过可移动的刺激物(信号)的移动,运动员相应做出规定的动作提高运动员反应速度。 C 运动感觉法,第一阶段 让运动员以最快的速度对某一信号刺激作出应答动作,然后教练员将反应速度告诉运动员;第二阶段 先让运动员对自己的反应速度作出评价,然后教练员在将实际的反应速度告诉运动员,进行两者比较,目的提高运动员对时间感觉的准确性;第三阶段 教练员要求运动员按预先所规定的时间完成某一反应练习。 D选择性练习 (二)动作速度及其训练 1 动作速度名词: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2 动作速度训练的方法手段(1)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2)减小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3)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4)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5)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三)移动速度及其训练 1 移动速度名词: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向某方向发生位移的能力。 2 移动速度训练:提高移动速度的两个基本途径:反复进行专项训练;力量训练。 (1)反复进行专项训练负荷安排:强度85—95%;负荷量为20秒以内,4—5次,4—7组;次间歇1-2分钟,组间歇2-3分钟。(2)力量训练(通过力量的增长,实现移动速度的提高,呈现“延迟性转化”。)学生自学灵敏、柔韧、协调素质部分。 第八章 运动员技术、战术、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 运动技术与运动技术原理(一)运动技术定义 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体能和心理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员需要掌握不同的技术。合理的、正确的运动技术需要符合项目的运动规则的要求,有利于运动员生理、心理能力充分发挥有助于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 运动技术即要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基本原理,又要依据个人生理特点,选择和掌握具有个人特点的运动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运动能力。 (二)运动技术原理 1 生理学原理:运动技术的生理机制是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是以大脑皮质运动为基础的。因此,掌握运动技术的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 根据生理学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可把运动技术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形成技术阶段,改进提高技术阶段和巩固运用技术阶段。 运动技术形成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任务与方法阶段生理特点动作表现任务方法 1、粗略形成技术泛化不协调、吃力、缺乏自控力、紧张、多余动作形成动作表象讲解法、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法 2、改进提高技术分化初步动力定型,建立表象,消除多余动作。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形成动力定型。重复法,变换法 3、巩固运用技术自动化准确、省力、轻松、应变力强、出现节省化。巩固动力定型重复法、变换法、比赛法 2 生物力学原理:生物力学认为,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就是以下基本要素适宜匹配的结果, 即:身体姿势、关节角度、位移、运动时间、速度、用力大小及方向等。 第九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训练第一节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 一 竞技战术(一)竞技战术释义 竞技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二)运动员战术能力 运动员学习、掌握以及在比赛中合理运用技术的能力。 (二)竞技战术的构成: 1战术观念 2战术指导思想 3战术意识 4战术知识 5战术形式 6战术行动 (三)战术分类 1按战术表现的特点可分为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和心理战术。 2按参加战术的人数可分为个人、小组、集体(全队)战术。 3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可分为进攻战术、防守战术和相持战术。 4按战术的普适性可分为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三 战术训练(一)战术训练方法 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2加难与减难训练法; 3虚拟现实训练法; 4想象训练法; 5程序训练法; 6模拟训练法; 7实战法 (二)战术方案的制订 1战术方案的内容 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和防守 3)确定战术原则 4)本方战术行动的任务分工 5)预测比赛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对措 6)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7)赛前战术的安排 8)对本方的保密及赛前隐蔽工作 (三)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1)及时收集准确情报 2)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4)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5)计划性和可变性 (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培养战术意识 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 的关系 5重视战术组合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第十章 运动员心理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 心理能力及其作用一 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二 心理能力的作用三 心理训练的类型(一)依心理训练内容与专项需要的关系划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专项心理训练。(二)依心理训练目标与训练及比赛的关系划分比赛期心理训练和日常心理训练。四 心理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1 意念训练法2 诱导训练法3 模拟训练法 (二)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 1 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 2 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3 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4 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5 心理淡漠的克服方法 6 注意分散的克服方法 7 盲目自信的克服方法 8 心理焦虑的克服方法第二节 运动员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 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的构成 运动智能是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能力。 现代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对运动智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某些情况下,比赛的胜负取决与运动智能的高低。(二)运动智能的作用 1运动员的运动智能能对从事的专项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2高水平运动员善于在比赛中把握比赛的关键环节,体现较高的运动智能水平。 二 智力能力训练(一)一般智能训练 1 观察力训练;2 记忆力训练 3 思维、想象力训练(二)运动智能的训练 1 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1)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一般方法 (2)结合训练实践学习体育理论专业知识 (3)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 2 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的水平 (1)提高应用理论知识的自觉性 (2)认真做好专题总结第十一章 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一 全程性多年训练的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释义:运动员从启蒙训练阶段开始到运动寿命的结束整个训练过程的整体规划。(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1基础训练:发展一般运动能力3-5年,协调、基本运动能力、基本技术、一般心理品质、基本运动素质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2专项提高:提高专项竞技能力4-6年,专项素质、技战术、心理品质、训练理论知识专项技战术、素质、心理品质、训练理论知识逐年增加,接近极限 3最佳竞技:创造专项优异成绩4-8年,在最高水平波动 4竞技保持:2-5年,心理稳定性、专项素质、技战术、理论知识心理稳定性、专项技战术、素质、理论知识保持强度明显减量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影响因素: 1 生理(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心理机能发育的自然规律 2 训练适应规律 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的年龄、进入专项训练的年龄、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以及竞技能力开始下降的年龄,都有特定的要求。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是问题的核心。 我国运动员参加各级(阶段)训练的平均年龄(见表)P325 二 区间性多年训练的计划(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1开始年龄:不同运动项目开始参加基础训练的年龄不同。如田径:10—12岁,体操、跳水、游泳5—8 2任务:一般运动能力。首要发展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多种运动技术,参赛培养一般心理品质,发展基本运动素质 年龄阶段训练内容与顺序 :5—08岁一般协调能力 柔韧性 有氧耐力 技术(粗) 9—14岁专项协调能力 反应速度 最大速度 速度力量 技术(精)15—20岁最大力量 无氧耐力 力量耐力 3 负荷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增加负荷,并以负荷量的积累为主,主要对肌肉组织的刺激。强度处在机体有氧代谢状态。强度过大会对内脏和支撑系统造成损害。可采用直线性、波浪性增加负荷的形式。 (二)专项提高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1开始年龄: 少年项目起10---12岁,成人项目起14—16岁;进行4—6年的专项训练。 2任务:发展专项运动素质、技战术、心理品质、训练理论知识。 3内容:表现专项化特点,一般训练内容逐渐减少,专项训练内容开始增加,但不可忽视一般训练。技术训练占有重要地位。 4负荷安排:负荷安排尤为重要,一般在增加负荷量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负荷强度,多采用渐进式。 (三)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1训练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任务: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参加比赛,获得比赛的胜利。 内容:内容的安排体现专项化、个体化特点。以专项训练为主,一般训练为辅。 2负荷安排:在负荷量的基础上提高负荷强度,直至达到个人的最大能力。采用渐进式和跳跃式。 (四)保持竞技能力阶段的多年区间性训练计划 1训练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任务:保持竞技能力。内容:专项训练逐渐减少,一般训练逐渐增加。技术训练增加。 2负荷安排:与前一阶段相比负荷小,大强度训练减少,特点是初期保持一定强度,然后逐渐降低强度,保证一定的负荷量。第二节 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一 年度训练中周期安排(一)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年度训练过程所包含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通常有单周期、双周期和多周期三个类型。 1 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主要适宜于下列特点的运动项目: A 需4---6个月时间的准备期。如马拉松、十项全能、现代五项等耐力、强大体能项目。 B 受气候条件限制,每年竞赛集中在几个月内的项目。 C 为参加重大比赛难美性项目,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项目创编新动作套路。 D 三个时期时间为7:4:1 2 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 包含两个准备期、两个比赛期、两个恢复期。双周期是常用的一种模式。 双周期的优点: A 比赛期时间较短,减少疲劳积累,有利于恢复;两个比赛期间隔时间短,防止竞技能力大幅度下降。 B 符合比赛的要求,在一年里,大赛多集中4—5月,8—10月。 3 多周期:全年训练安排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周期的训练组织,称为多周期。 具体表现: A 缩短了每个准备期的时间,提高全年参赛密度;B 加大了专项训练比例;C 有利于提高运动员心理准备程度。 多周期主要运用于力量类、速度力量类及一对一对抗项目。二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 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 1确定主要比赛日期 2确定主要比赛阶段:确定比赛时期;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二) 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1准备期的训练计划 (1)任务与时间:任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见表P368);时间:全年单周期的准备期时间达到6—7个月,双周期和多周期的准备期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安排:准备期的素质训练,以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为主,其特点是负荷量大,负荷强度相对小,重点发展耐力素质、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准备时期的技战术训练,以分解法为主,允许运动员对技术动作进行大的改造。改进和完善技术。学习新的战术配合,做好战术训练的技术储备。 2比赛期的训练计划 (1) 训练的任务和时间:任务:发展专项竞技能力、参赛能力;时间:一般不少于1.5个月 计划的安排注意几点:1 )在比赛期使体能的变化处在恢复期;2 )技战术达到高度熟练和自动化;3 )使运动员保持适宜的兴奋水平 (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比赛期的体能训练,以重复法为主,发展技能以完整法为主,多采用比赛法。注意赛间的恢复训练;比赛期负荷强度大,负荷量小,安排应注意: 体能测量类项目,训练的速度、高度、远度、重量增加,重复次数明显减少。2)组合套路类项目,成套练习增加,单个动作练习减少。3)一对一格斗项目,实战训练增加,无对手训练减少。4)集体项目,小组和全队训练增加,个人训练减少。5)射击类项目,实战训练增加,空枪、白靶训练减少。 (3)恢复期的训练计划 1 训练任务与时间 任务:运动员长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高度动员状态,机体出现保护性机制,要求进行恢复训练。时间:单周期多为1个月左右,双周期为2—3周。 2 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以游戏法、变换法为主训练。目的激发运动员训练的兴趣,以新异的组织形式实现心理调解。降低负荷强度,保证一定训练量。(三)微缩大周期 微缩大周期包含了构成一个大周期的基本要素,但各个阶段的训练都不充分,在时间不足的条件下,有具备相应条件的时候,通过一个微缩大周期的训练,运动员在原有的做好参赛准备。 第三节 周训练的计划与组 人们把周训练计划作为组织训练活动极为重要的基本单位。根据训练的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训练周及恢复训练周。 1 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任务 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训练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术、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运用的时期:主要运用于准备期。在赛前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时间:7天左右。 2 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1)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A 不同训练内容对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刺激不同;B 不同训练内容对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的要求不同(2)周训练计划中训练内容交替安排的不同项目特点: 3 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课次的增加,以训练日增加开始,增加到6—7个训练日,以后开始增加每日的训练课次,直至达到每周训练课次3—5次。 二 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 赛前训练周的主要训练任务 赛前训练周的任务是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法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的需要的上。赛前训练周主要用于比赛前的专门训练准备,在比赛期的比赛周之前通常连续安排几个赛前训练周。 2 赛前训练周内容结构的特点 与基本训练周一样,通过训练内容的合理交替使运动员能持续训练,在一周承受多次负荷,而发展专项竞技能力。与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安排的主要区别是:训练内容更加专项化。采用的练习手段更加接近运动专项。训练的组织形式更加接近专项比赛的特点。 一般素质减少,专项素质的比例增加。 技术训练分解训练少,完整训练多。 3赛前训练周负荷结构的特点 赛前训练周负荷结构的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适当减少量三 比赛周的训练计划与组织 1比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 比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个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准备和最后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好成绩。 2 比赛周训练内容的特点 主要以专项比赛内容、心理训练内容、模拟训练内容、技战术训练等专门性训练内容为主。 3 比赛周训练负荷的特点 在比赛周训练负荷安排力求超量恢复的集成效益 四 恢复周训练计划与组织 1 恢复周的主要任务 恢复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降低负荷,采取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地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实现。 恢复周主要安排在两个大负荷周和比赛周之后。“练二调一”。 2 恢复周训练内容结构的特点 一般性练习。 以游戏法训练为主。 3恢复周训练负荷结构的特点 降低负荷强度和量。 第四节 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训练课是运动训练的基本组织形式。由训练内容及其安排、组成结构、训练手段及方法、训练负荷和恢复手段组成。任何其他的训练计划都由训练课来实现。因此 训练课的质量决定着整个训练水平。 一 训练课的类型(一)身体训练课 方法:多种多样; 内容:一般和专项素质 提高和保持体能; 负荷:大; 时期:准备期第一阶段; 注意:不同训练内容的顺序 (二)技战术训练课 方法:集中; 内容:技战术及技战术的辅助练习; 注意:不同训练内容的顺序和分解法的运用(三)综合训练课 内容: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等; 注意:不同训练内容的顺序(四)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目的:训练效果评定; 注意:检查的方法手段的有效性 二 训练课的结构(一)准备部分 为进入基本部分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准备。包括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 一般性准备任务是全面调动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主要采用有氧代谢。专门性准备直接为基本部分内容服务。负荷接近基本部分的要求。(二)基本部分 训练内容顺序为:学习技术、发展素质、提高技术。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三)结束部分 消除疲劳。方法手段:轻松愉快的练习。 训练大周期各时期的训练学特征(年双周期) 一、怎样理解运动训练?(20分)二、试述负荷节奏性及其运用。(15分)三、重复法与间歇法的主要区别及其运用。(25分)四、最大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20分)五、试述大周期的各时期训练学特征。(20分)xRY红软基地

展开

同类推荐

热门PPT

相关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