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转基因微生物ppt,包括了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概况,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评价,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评价,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管理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转基因微生物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以微生物为受体的转基因生物称为转基因微生物。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胃中获得,现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成本。 如果把一种微生物的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基因转入另一种微生物中,使之具有抗药性,或将动植物基因转入微生物中。这种后来具有抗药性或其他新性状的微生物即为转基因微生物。例如,开始时不具有产苏氨酸、天冬氨酸、凝血蛋白等,后经导入外源基因而获得产苏氨酸、天冬氨酸、凝血蛋白等的微生物均为转基因微生物。 第一节 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概况 根据转基因微生物的用途,可分为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和医药用转基因微生物三大类。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是应用于动物的活疫苗、饲料添加剂和其他用途的转基因微生物。 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主要是指通过重组DNA微生物研制的、直接应用于植物上的具有杀虫、防病、固氮、生长调节等作用的微生物。 转基因微生物释放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事前须对其在环境中的基因转移潜力、存活能力、扩散能力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进行安全评价,并探索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风险评价策略. 一、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发展概况 1 转基因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酶制剂(重组酶):利用高产能和生产饲料酶的基因工程菌,添加于饲料中,提高饲料的效价。如产植酸酶的重组毕氏酵母菌(2000年许可证)。 抗菌肽:抗菌肽对水生生物常见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004年农业部批准转抗菌肽基因酵母生产的抗菌肽制剂的效价达5000U/ml 重组生长素:GH由脑下垂体分泌,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加速蛋白质合成,但在鱼类体内含量极微。将鱼GH基因转入微生物中大量生产重组鱼生长素,作为添加剂具有很强的促生长作用。 2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重组DNA技术研制的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我国经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的有狂犬病疫苗和牛羊腹泻疫苗;通过安全性评估的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禽流感疫苗、鸡痘疫苗等。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某种表面结构成分(抗原)制成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它是一种保留病原体中有效免疫原成分,而去除其无效或有害成分的单纯疫苗。例如,只含霍乱毒素B亚单位制成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疫苗;用狂犬病毒主要抗原粘附在脂质体上制成的狂犬病毒免疫体亚单位疫苗;以及麻疹病毒亚单位疫苗;等等. 将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的保护性免疫原基因转移到非致病的微生物中表达,可从其培养物中分离制备出亚单位疫苗试剂。 转基因活疫苗:活疫苗是指将病原微生物在人工诱发突变,失去致病性但保留免疫原性、繁衍能力和剩余毒力的无毒或弱毒病原微生物。 活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程度的繁殖或复制,类似一次轻型的自然感染,但不导致人发病。 转基因活疫苗根据其外源基因载体可分为病毒活载体疫苗和细菌活载体疫苗。前者针对病毒病,后者针对细菌性疾病。 转基因活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开展科技研发和应用研究,将成为今后疫苗制剂的主要趋势。 二、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发展概况 §应用重组DNA技术有目的地改变微生物或其产品 的遗传性状和生物学活性,可进一步增强杀虫防病效果、扩大作用谱、延长田间持效期、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各国获准进入田间释放的转基因微生物主要为转苏云金芽孢杆菌遗传工程菌和转基因根瘤菌等活体产品,转基因病毒杀虫剂、防病转基因微生物。 §我国已构建转基因工程菌近百株,有十多株转基因微生物处于安全性评价和田间试验,6种菌经安全性评价后进入环境释放,5种菌剂完成产品登记,其中的联合固氮菌和高效广谱的抗性基因工程菌BMB820Bt已进入商品化生产。 1 转基因生物农药 杀虫转基因微生物 转基因病毒杀虫剂: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外源杀虫基因如蝎子神经毒素基因等与昆虫病毒重组,使重组病毒杀虫速度和毒性提高,或成为双价杀虫剂; 转Bt基因杀虫剂:将来自苏氏杆菌的Bt基因导入受体菌株中,利用受体菌或载体的增效基因,制备效力更强和更持久的基因工程菌,以菌体或分离的Bt 毒蛋白制造杀虫剂。在国外已有10多种制剂投入商业化生产。 防病转基因微生物:通过对生防菌进行基因改良,使之获得对多种病害有拮抗活性,或增强抗菌活性。 将外源几丁质酶基因转入一些木霉菌、枯草杆菌的菌株中,使其产生更强烈的抑菌作用。 将一些杀虫基因转移到生防菌中,可使其同时具有防病和杀虫的功效。 相对于传统化学合成农药,生物农药具有安全、高效、针对性强等优点,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生物农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全球的市场需求稳步攀升。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增加,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以及有机农业的不断扩大,预计在未来数年生物农药的研发将取得更多突破性的进展。 生物农药的主要发展趋势为:以基因重组为核心高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关键技术创新显著加快;转基因生物农药新品种不断涌现,其研发和应用向更安全和更环保方向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已成为涉农工业最具前景的发展领域。 2 转基因微生物肥料 转基因微生物肥料主要是遗传改良的联合固氮菌和根瘤菌,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外源固氮基因及其调控基因进行转移至受体微生物而构建出来的新型重组固氮菌。 由于铵对固氮菌的固氮有一定的阻遏作用,构建耐铵或泌铵的固氮工程菌株将能减轻铵对固氮的阻遏作用,明显提高其固氮效率。 美Rearch Seeds公司的转基因根瘤菌RMBPC-2已于1997年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我国中科院、广东微生物所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制的联合固氮菌AC-1541已获准在辽宁生产;中科院植物所和中国农大联合研究的玉米联合固氮耐铵工程菌E7已获准在黑龙江进行环境释放。 第二节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评价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与动物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也是公众最关心和最顾虑的一类转基因生物。 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变异类型多,有许多类型本身就是动植物的病原体。因此,转基因微生物向环境中释放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由于转基因微生物种类及其应用环境的多样性,也由于对转基因工作可能产生的各种表型变异及其作用还缺乏足够和充分的了解,因此现阶段对其安全性的评价一般采取个案分析的原则。 大面积释放之前必须对转基因微生物在环境中发生基因转移的潜力、存活能力、扩散能力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进行生态学研究和风险评价,还要探索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风险评价策略。 一、受体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1 受体微生物概述 受体微生物是被导入了重组DNA的微生物,其安全性评价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受体微生物背景资料和生物学特性:分类地位、天然野生还是人工培养、应用情况、是否对人畜产生过不良影响、演变为有害生物的可能性、繁殖与扩散方式。 受体微生物所适应的生态环境:地理分布、自然生境、 生长发育要求、与其他生物的生态关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潜在危险性。 受体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稳定性、质粒稳定性及其潜在危险、转座子状况及潜在危险、是否发生过对人畜有危害的变异、自然条件下与其他微生物、动物发生基因重组的可能性、监测和监控的可能性。 2 受体微生物安全等级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有关标准,分为I-IV级,即:不存在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 常用的受体微生物的安全等级如下: 巴斯毕赤酵母GS115和啤酒酵母AB103 定为 I 级; 大肠杆菌BL21 定为 I 级; 禽痘病毒定为 I 级; 痘苗病毒和腺病毒定为 Ⅱ级;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定为Ⅱ级;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定为Ⅲ级; 重组卡介苗(分枝杆菌属)定为 I 级; 二、转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 1 转基因操作安全性评价概述 所引入的基因或将被修饰的性状的特性。 实际插入的序列及操作过程中将被删除的序列: 大小和结构、性状和功能、序列信息及拷贝数。 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 载体的特性、安全性和各插入片段的资料; 能否向不含该类基因的微生物转移及风险预测。 基因操作方法: 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等级的影响; 目的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及其检测; 重组DNA的分子结构、复制特性和安全性。 基因操作影响的类型: 类型1 -增加安全性; 类型2 -不影响安全性;类型3 -降低安全性。 3 常用菌株转基因操作的安全性 酵母菌 转入的表达基因:抗菌肽基因、植酸酶基因、 生长素基因、甘露聚糖酶基因。 基因操作对酵母菌安全性影响:定为类型 2 大肠杆菌: 转入的表达基因:生长素基因、酸性植酸酶基因、 猪防御素基因。 基因操作对大肠杆菌安全性影响:定为类型 2 痘苗病毒、禽痘病毒和腺病毒: 转入的表达基因:病原体抗原基因、血凝素基因、 肿瘤抗原基因、胸苷激酶基因、重组病毒 等 基因操作对其安全性影响:定为类型 2 沙门氏菌 转入的表达基因:病原体抗原或抗原亚单位基因 基因操作对其安全性影响:定为类型 2 志贺氏菌 转入的表达基因:大肠杆菌肠毒素基因、 动物抗原蛋白基因、大肠杆菌菌毛抗原基因 基因操作对其安全性影响:定为类型 2 李斯特菌 转入的表达基因:病原体抗原或抗原亚单位基因 肿瘤抗原基因。 基因操作对其安全性影响:定为类型 2 重组卡介苗 转入的表达基因:病原体抗原或抗原亚单位基 基因操作对其安全性影响:定为类型 2 三、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1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对动物的安全性。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对人类的安全性及潜在危险。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检则和鉴定技术。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等级分为4个等级 其评价标准考虑:受体微生物安全等级 I-IV级 基因操作的影响类型 1-3 类型 综评价之后确定: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 I-IV 级 受体安全等级 基因操作 转基因微生物 安全等级 I 类型1 2 安全等级I 类型3 安全等级 I Ⅱ Ⅲ Ⅳ 安全等级Ⅱ 类型1 2 安全等级 I Ⅱ 类型3 安全等级ⅡⅢ Ⅳ 安全等级Ⅲ 类型1 安全等级 I Ⅱ Ⅲ 类型2 安全等级 Ⅲ 类型3 安全等级 Ⅲ Ⅳ 安全等级Ⅳ 类型1 安全等级 I ⅡⅢ Ⅳ 类型2 安全等级 Ⅳ 类型3 安全等级 Ⅳ 2 几种代表性受体微生物转基因后的安全性 转重组抗菌肽基因酵母菌:华南农大、深圳艺鹏公司、广州微生物所和广州华桑公司联合研制,已通过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安全性评价,在动物体内未检出残留,2004年7月获农业部批准生产。 痘苗病毒-狂犬病毒糖蛋白G重组体:已在多个国家批准注册,我国评定的安全等级为Ⅱ级。 转基因禽痘病毒:已用于生产抗鸡新城疫疫苗、H5亚型禽流感疫苗、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疫苗,根据我国有关机构和部门的安全性评价,其安全等级为Ⅰ级,可望不久的将来投入生产。 转p53基因腺病毒:导入了肿瘤抑制基因p53 ,其产品为“今又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其安全等级为Ⅱ级。 转基因沙门氏菌:主要用于生产重组病原生物抗原疫苗、抗肿瘤疫苗和口服生长抑素疫苗,经安全性评价其安全等级为Ⅱ级。其安全性主要是针对沙门氏菌的担忧,且动物实验中过量服用可导致细胞结构受损并引起部分动物死亡。 转基因志贺氏菌:还未获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经安全性评价其安全等级为Ⅱ级。其主要的副作用是引起炎症和发热。 转基因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还未获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经安全性评价其安全等级为Ⅱ级。由于其宿主范围较广,载体安全体系复杂,存在一定安全问题,其应用可能受限。 转基因(重组)卡介苗:已有多种疫苗进入临床Ⅰ期试验,尚未获批进入商业化生产,经安全性评价其安全等级为Ⅰ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 减毒病毒和细菌疫苗中存在的隐患 毒力及反应原性回复:减毒表型要稳定并防止回复突变造成毒力回复,可用双基因缺失突变解决; 水平基因转移:含外源基因的活载体即转基因生物体释放在环境中,可能引起转基因的水平转移。如果转基因微生物毒株或外源基因片段带致病基因、抗药基因等,有可能通过突变或基因重组引起生物灾害。结合应用条件致死突变可能防止。 载体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主要担忧是可能引起病源菌的抗药性或耐药性,可通过改变选择标记来解决问题。 潜在性:指DNA疫苗注射后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DNA上、或整合后引起宿主基因失活、或引起细胞癌变的可能性。 四、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产品的安全性评价 1 动物转基因微生物产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转基因微生物产品的稳定性; 生产、加工活动对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的影响; 分为三个类型: 类型1-增加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 类型2-不影响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 类型3-降低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 转基因微生物产品与转基因微生物在环境安全性方面的差异; 转基因微生物产品与转基因微生物在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差异。 参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有关标准,确定转基因微生物产品安全等级。 2 几类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产品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酵母菌产品:从其滤液或菌体回收产品;生产和加工活动对转基因生物影响类型为类型2;转基因产品对人畜和环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转基因酵母菌产品的安全等级为Ⅰ级。 转基因大肠杆菌产品:产品纯度高、稳定性强、安全性好,生产和加工活动对转基因生物影响为类型2,因此转基因大肠杆菌产品的安全等级为Ⅰ级。 转基因病毒产品:转基因表达产物存在于细胞内或其裂解物中,通过收获细胞培养物制备相关产品(如液体疫苗或冻干疫苗),生产过程在封闭环境中进行,生产、加工活动对转基因生物影响为类型2,转基因病毒产品安全等级等同于重组病毒。 减毒菌的转基因产品: 主要是活疫苗产品,通过转基因减毒菌的培养、收集培养物、离心收集菌体、加入保护剂、转入西林瓶、制备液体疫苗或冻干疫苗; 生产过程严格GMP要求组织生产; 产品稳定性好、加入保护剂安全有效,没有引入有害物质; 生产和加工活动对转基因生物影响类型为类型2; 因此转基因活菌产品的安全性等同于转基因的减毒菌株。 第三节 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受体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1 评价的主要内容 受体微生物的背景资料 受体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受体微生物的生态环境 受体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附录Ⅲ中规定的评价方法和依据,分析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可能对人畜和生态环境可能存在的危害和潜在的危险程度,为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和防控潜在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2 主要受体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杆状病毒的安全性评价: 被开发为生物杀虫剂的杆状病毒是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和颗粒体病毒CV,专性感染节肢动物,昆虫是其自然宿主,每种杆状病毒能感染一种或几种昆虫。 大量试验表明,杆状病毒对动植物和人类是安全的,NPV在田间施用不会引起环境污染,用于生物防治的杆状病毒制剂对有益昆虫也是安全的。 杆状病毒的安全性已得到 公认,根据《农业转基因 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的规定,确定杆 状病毒的安全等级为 I 级。 荧光假单孢菌的安全性评价 为好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或球杆菌,是土壤和水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根际促生菌,通过其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物和在根际定殖防治多种植物病害。 作为转基因受体菌株是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的生防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尚未发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确定杆状病毒的安全等级为 I 级 枯草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评价 枯草芽孢杆菌为嗜温性好氧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状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植物体内常见的内生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对人畜无害,对环境无污染,能产生多种抗菌素和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极强的抗逆能力,经多种农作物试验对多种病害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枯草芽孢杆菌制剂1988年已作为农药登记,国内外已有多种枯草芽孢杆菌杀菌剂投入实际应用。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确定杆状病毒的安全等级为 I 级。 木霉的安全性评价 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天然生防菌,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真菌性病害,其活菌制剂无毒、无污染、无残毒,不伤害土壤中其他有益微生物。 对动物和环境无害,不影响土壤的微生态循环。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确定杆状病毒的安全等级为 I 级。 联合固氮菌的安全性评价 定植于根表或根际,能侵入根的皮层形成共生关系,有固氮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增加产量。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确定杆状病毒的安全等级为 I 级。 重组根瘤菌的安全性评价 为一类革兰氏阴性好氧细菌,其固氮作用成为农业的主要氮源供应,根瘤菌剂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确定重组根瘤菌的安全等级为 I 级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评价 为革兰氏阳性的土壤细菌,可在菌体一端形成内生芽孢而另一端同时形成伴孢晶体,对20多种重要农作物害虫有显著防治效果。 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安全,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确定杆状病毒的安全等级为 I 级。 二、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 对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进行安全性评价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中引入或修饰性状和特征; ----实际插入或删除序列的资料; ----载体的名称和来源;载体特性和安全性; ----载体插入区域各片段的资料; ----基因操作方法;重组DNA分子的结构、复制特性 和安全性。 ----目的基因的生存前景和表达的稳定定性。 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性影响分为3种类型 1 杆状病毒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 针对野生型杆状病毒杀虫速度相对较慢、寄主范围较窄的缺陷,对其基因操作主要包括: ----缺失病毒非必需基因(无关复制)增加杀虫效果; ----插入外源基因提高杀虫速度, 包括昆虫激素基因、昆虫毒素基因、植物蛋白酶抑制基因、昆虫病毒增强蛋白(增强病毒对幼虫的感染力) 基因。 表达系统常用启动子是杆状病毒本身的启动子,也可是组成型启动子hsp70或其他启动子。 由于插入的外源基因均是针对昆虫,对人畜和环境无害,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性影响定为类型2,即不影响安全性。 2 荧光假单孢菌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 对荧光假单孢菌的基因操作主要包括: 转入Bt杀虫基因形成杀虫防病双价基因工程菌; 使用质粒载体和非抗生选择标志,完全性较高,但遗传稳定性较低,易在传代中丢失; 或者使用染色体整合的载体将目的基因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达到稳定遗传。 转入的Bt基因的杀虫目标为农业上的害虫,对人畜无害,也不产生环境污染。 因此转基因操作对假单孢杆菌安全性的影响定为类型2,即不影响受体生物的安全性。 3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 目前对枯草芽孢杆菌基因操作主要是导入Bt杀虫基因,使新构建工程菌株具有杀虫防病的作用。 新构建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中采用的载体有质粒载体和染色体整合载体,安全性较高。 对人畜无害,其基因操作对安全性影响为类型2。 4 木霉基因操作的安全性 目前对木霉基因操作主工是导入外源基因(Bt杀虫基因、几丁质酶基因、隐地蛋白基因)提高抗菌活性或构建杀虫防病工程菌。 转基因方法有PEG-CaCl2介导法和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有潮霉素抗性选择标记。 转入基因对人畜无害,基因操作安全性为类型2。 5 联合固氮菌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 主要转入对固氮有正调控作用的 nifA、hup、ntrc 基因以提高固氮活性,或构建耐铵固氮工程菌。 采用载体为质粒载体或转座子载体,安全性较高。 所有目的基因均来自固氮菌,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安全,故对固氮菌基因操作安全性定为类型2。 6 重组根瘤菌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 转入正调节基因 nifA 提高根瘤菌固氮酶活性,或转入四碳二羧酸系统的 dct 基因提高固氮效率。 采用载体为Tn5 转座子载体,可将携带的外源基因插入细菌基因组DNA中。 外源基因和载体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安全,故基因操作的安全性为类型2。 7 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 基因操作的目的是拓宽杀虫活性谱、提高杀虫效果、延缓昆虫对毒蛋白产生抗性。 转入的基因主要有:提高抗虫活性的新杀虫基因CryIAc、增加抗虫谱的Cry3Aa基因。 采用的载体为转座子载体或去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位点专一性重组质粒载体。 目的基因均来自天然菌株,可提高工程菌的杀虫活性和扩大抗虫谱,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确定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相关基因操作为类型2,即基因操作不影响受体菌的安全性。 三、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与受体微生物相比,其定殖、存活、扩展、致病性、毒性、遗传变异等方面的能力是否改变; 与受体微生物相比,其与植物、动物、人类或与其他微生物的生态关系是否发生改变; 与人畜接触的可能性及危险性; 与同用途的其他生物农药、其他生物肥料相比较的安全性; 对应用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潜在危险性; 对靶标生物或非靶标生物的有益性或有害性。 1 转基因杆状病毒的安全性评价 已有实验表明,转基因杆状病毒对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和非靶标鳞翅目节肢动物是安全的 通过动物注射和皮肤接触试验,证明其对哺乳动物是安全的。不能在细胞内复制,仅短期表达。 重组病毒杀虫剂对捕食天敌的影响与野生病毒基本相同,对捕食天敌个体发育与种群特征的影响很小,通过捕食天敌而获得的扩散力很有限。病毒DNA不存在于寄生性天敌的组织中。 在生态效应方面,重组病毒比野生病毒的适应性较低,对环境影响也低,比野生病毒危险性低。 重组病毒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安全等级为等级I。 2 转基因荧光假单孢菌的安全性评价 土壤跟踪监测未发现转基因荧光假单孢菌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产生可检测的影响。 转三价Bt-Cry基因的荧光假单孢菌经温室和田间释放证明对人畜安全无毒,安全等级为等级I 。 北京和江苏连云港对转基因荧光假单孢菌IPP202和BioP8菌株的田间试验表明,没有在土壤中残留和扩散,对土壤中天然存在芽孢杆菌数量动态消长没有什么影响,对田间节肢动物天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没有影响。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工程菌株竞争力弱于天然菌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受体菌为天然生防菌。因此转基因荧光假单孢菌的安全等级为等级I。 3 转基因枯草芽孢菌的安全性评价 日本SDS公司开发的枯草芽孢杆菌杀菌剂对蔬菜的灰霉病和白粉病有实用价值,已获准农药登记。 通过对大鼠给药实验证明无不良影响,对鱼类、鸟类、淡水无脊椎动物、昆虫、植物、土壤微生物均无不良影响。证明重组的工程菌安全性高。 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安全,其安全等级为等级I。 4 转基因木霉菌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木霉菌的安全性高,受体菌为从自然界分离的生防菌;目的基因为杀虫蛋白基因和抗真菌蛋白基因,对环境无害。 因此转基因木霉菌的安全等级为等级I。 5 转基因联合固氮菌和根瘤菌的安全性评价 重组固氮菌的受体菌为天然的固氮菌,对人畜无害,目的基因为固氮正调控基因。 受体生物安全等级I,基因操作影响类型II。确定其安全等级为等级I。 6 转基因苏云金芽孢菌的安全性评价 基因工程菌BMB696B的外源基因为Bt杀虫基因,受体菌为自然界分离的高毒力野生菌株;动物实验表明没致敏性,对人畜和环境无害。 基因工程菌WG001的正常田间使用没有发现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不会危害人畜和其他动植物的健康;对哺乳动物口服实验表明无毒无副作用,其安全等级为等级I。 第四节 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管理 一、国外的安全管理 各国管理模式:在法津、法规和条例的指导下,由政府部门行使管理和执法权。但对基因工程活疫苗和基因重组载体活疫苗的审批都极为慎重和严格。 1 美国 由USDA、FDA、EPA负责管理转基因微生物产品; 主要管理法律法规是《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条例》、《有毒物质管理条例》、《联邦有害植物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条例》、《关于新微生物申请的准备要点》、《生物技术微生物准则》和《转基因生物责任法案》 2 欧盟 已起草欧共体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单项法律,即《关于封闭使用基因修饰微生物的90/219/EEC指令》,建立了封闭使用转基因微生物的规范。 使用人必须对风险做出评估,并向主管部门申请微生物基因工程的操作设施的初次使用,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微生物转基因操作。 3 日本 已制订实施的条例有《重组DNA实施准则》和《农、林、渔业及食品工业应用重组DNA准则》。 这些条例规定在实验之前,必须先就受体、外源DNA、载体和转基因生物的特性进行安全性评估。 在大规模应用前应进行应用试验。 二、国内安全管理 1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 现有涉及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出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二章规定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和安全评价的标准和办法,第三章规定了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申报和审批的程序和管理办法。 试验单位和使用单位应向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申请获批准后才能进行试验和使用,安全评价合格后由办公室报农业部批准后才能发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2 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各阶段申报要求 中间试验的报告要求:提供目的基因、载体图谱与转基因微生物构建技术路线、受体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毒理学试验报告,中试阶段安全性评价总结报告并提出具体试验设计。 环境释放申报要求:提供受体菌、转基因微生物毒理学试验报告,跟踪监测要求,中试阶段安全性评价总结并提出具体试验设计。 生产性试验的申报要求:提供受体菌、转基因微生物毒理学试验报告或有关文献资料,环境释放审批书、跟踪监测要求、中试阶段和环境释放阶段安全性评价报告、并提出具体的试验设计。 安全证书的申报要求:提供上述各阶段评价资料 3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各阶段申报要求 中间试验报告的要求:试验设计、转基因微生物的稳定性、竞争性、生存适应能力、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表达和消长关系。 环境释放的申报要求:中试阶段安全评价、毒理学试验报告、试验设计、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表达和消长关系。 生产性试验的申报要求:环境释放批准书、中试和环评安全性评价总结、食品安全性检测报告、试验设计、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表达和消长关系 安全证书的申报要求:上述各阶段试验的批准文件和安全性评价总结报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