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晚期肺癌护理要点PPT课件,主要介绍了病因;发病机制;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肺癌病人的护理肺癌病人的护理【病因及发病机制】【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病因及发病机制肺癌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因此也称支气管肺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女之比为3~5:1,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大城市中,肺癌的发病率已居男性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肺癌,位置靠近肺门者称中心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型肺癌。临床上一般按细胞类型将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鳞癌)、小细胞癌(未分化小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四种。肺癌的转移途径有直接扩散、淋巴转移、血行转移三条途径,其中淋巴转移是常见的转移途径。护理评估(一)健康史(二)身体状况(三)心理——社会状况(四)辅助检查(五)治疗要点及反应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个人生活史 2.职业史 3.其他病史及家族史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个人生活史,欢迎点击下载晚期肺癌护理要点PPT课件哦。
晚期肺癌护理要点PPT课件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PPT类型的PowerPoint.
肺癌病人的护理肺癌病人的护理【病因及发病机制】【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病因及发病机制肺癌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因此也称支气管肺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女之比为3~5:1,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大城市中,肺癌的发病率已居男性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肺癌,位置靠近肺门者称中心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型肺癌。临床上一般按细胞类型将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鳞癌)、小细胞癌(未分化小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四种。肺癌的转移途径有直接扩散、淋巴转移、血行转移三条途径,其中淋巴转移是常见的转移途径。护理评估(一)健康史(二)身体状况(三)心理——社会状况(四)辅助检查(五)治疗要点及反应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个人生活史 2.职业史 3.其他病史及家族史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个人生活史 2.职业史 3.其他病史及家族史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个人生活史 2.职业史 3.其他病史及家族史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个人生活史 2.职业史 3.其他病史及家族史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早期肺癌,特别是周围型肺癌没有任何症状。癌肿生长过程中,可出现刺激性咳嗽。当继发肺部感染时,可有脓痰。另一个常见症状是血痰,通常为痰中带血或断续地少量咯血,大量咯血少见。部分肺癌病人,可造成大支气管不同程度阻塞,出现胸闷、气促,哮鸣、发热、胸痛等症状。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晚期肺癌除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倦怠、乏力等全身症状外,可出现癌肿压迫、侵犯邻近组织、器官或发生远处转移的症状,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胸膜腔积液、胸痛、上肢水肿、上肢静脉恕张、上肢运动障碍、颈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少数肺癌病人可出现非转移性全身症状,如骨关节病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男性乳腺增大、多发性肌肉神经痛等。肺癌血行转移后,出现远处转移的症状,如肝大、黄疸、抽搐、昏迷等。护理评估 (三)心理——社会状况 当病人被诊断为肺癌时,会产生对癌症的恐惧,同时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及高额费用而感到焦虑、担忧、无助甚至绝望。护理评估(四)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2.CT检查 3.痰细胞学检查 4.支气管镜检查护理评估 1.胸部X线检查 在肺部可见块状阴影、边缘不清或呈分叶状、周围有毛刺,若有支气管梗阻,可见肺不张,若肿瘤坏死液化,可见空洞。护理评估 2.CT检查 可发现早期的周围型肺癌,还可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和邻近器官受侵犯情况。护理评估 3.痰细胞学检查 80%以上的病人在反复痰液检查时可检出癌细胞,即可明确诊断。护理评估 4.支气管镜检查 诊断中心型肺癌阳性率较高,可直视肿瘤的部位、大小,并可取小块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也可取支气管内分泌物进行细胞学检查。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及反应 1.手术治疗 2.放射治疗 3.化学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和免疫治疗护理评估 1.手术治疗 是肺癌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施行肺叶切除术或一侧全肺切除术。据统计,我国目前肺癌手术切除术后总的5年生存率为30%~40%。肺切除术后并发症有胸腔内出血、肺不张、肺炎、支气管胸膜瘘等。护理评估 2.放射治疗 在肺癌各类型中,小细胞癌对放疗最敏感,鳞癌次之,腺癌最低。术前放疗可提高肺癌病灶的切除率,术后放疗可清除残留病灶。晚期病人可行姑息放疗,以缓解症状。放射治疗可引起放射反应及并发症,应给予相应处理。护理评估 3.化学治疗 用于手术前、后辅助治疗,提高治愈率。也可单独用于晚期病人缓解症状。小细胞癌,疗效较好。需注意的是,化学药物治疗可出现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严重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护理评估 4.中医中药治疗和免疫治疗 可缓解部分病人的症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 2.恐惧 3.潜在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 2.恐惧 3.潜在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 2.恐惧 3.潜在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 2.恐惧 3.潜在并发症护理目标 病人恢复正常通气、换气功能;恐惧减轻或消失。护理措施(一)手术前护理(二)手术后护理(三)健康指导护理措施 (一)手术前护理 呼吸道管理是术前护理的重点。 (1) 防治呼吸道感染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理措施 (1) 防治呼吸道感染 ①病人术前应戒烟2周以上,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②注意口腔卫生,若有龋齿、口腔溃疡、口腔慢性感染者应先治疗。 ③ 对有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炎、肺内感染、肺气肿的病人、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护理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畅 训练病人腹式呼吸、有效咳嗽、咳痰。若有大量支气管分泌物,应先体位引流。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行超声雾化,遵医嘱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等药物;大量咯血时,用吸引器吸出或取头低足高位引流出口腔和呼吸道内的血液,以防窒息,并遵医嘱给镇静剂、止血剂及静脉输液等。对呼吸功能失常的病人,根据需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护理措施 (二)手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2.治疗配合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 监测生命体征 (2) 体位 (3) 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护理措施 (1) 监测生命体征 每15分钟测1次,麻醉苏醒,且血压脉搏平稳后改为0.5~1小时测1次。同时观察病人神志、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检查切口敷料有无渗出,局部有无皮下气肿。 护理措施 (2) 体位 麻醉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血压平稳后改为半卧位;肺叶切除术后取一侧的完全侧卧位:健侧的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肺的膨胀,但呼吸功能较差的病人,可取患侧的侧卧位,以免压迫健侧肺而限制通气;一侧全肺切除病人,可采取患侧1/4侧卧位。一般每1~2小时给病人变换体位一次,有利于皮肤保护及预防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 护理措施 (3)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维持引流通畅,术后初期每30~60分钟向水封瓶方向挤捏引流管一次。观察引流量、颜色、性质。全肺切除后胸腔引流一般呈钳闭状态,以保证术后患者胸腔内有一定的积气、积液,减轻或纠正明显的纵隔移位。但要根据胸腔内压力的改变酌情放出适量的气体或液体,以维持气管、纵隔于中间位置。每次放液量不超过100ml,速度宜慢,避免快速多量放液引起纵隔突然移位,导致心跳骤停。护理措施 2.治疗配合 (1)呼吸道护理 (2)营养和输液 (3)鼓励指导病人早期活动并进行肩臂功能 锻炼(图13-8) (4)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护理措施 (1)呼吸道护理 是术后护理的重点。肺切除术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给予吸氧。手术后24~48小时内,每隔1~2小时叫醒病人做深呼吸5~10次。 护理措施 (1)呼吸道护理 同时鼓励并协助病人有效咳嗽排痰: ①翻身、叩背,可使存在于肺叶、肺段处的分泌 物,流至支气管中咳出。 ②指压胸骨切迹上方的气管能刺激病人咳痰。 ③病人咳痰时固定其胸壁伤口,减轻疼痛,指导 病人先慢慢轻咳,再将痰咳出。 护理措施 (1)呼吸道护理 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采用雾化吸入;对于咳痰无力的病人,可行鼻导管深部吸痰,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支气管镜下吸痰或气管切开术。对术后带气管插管返回病房者,应严密观察导管位置,并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节律,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护理措施 (2)营养和输液 术后病人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体液平衡。严格掌握输液量和速度,全肺切除者,24小时补液量控制在2000ml以内,速度以每分钟20~30滴为宜。当肠蠕动恢复后,即可开始进食,伴营养不良者,可行肠内或肠外营养,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护理措施 (4)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①肺不张、肺炎:病人表现为烦躁不安、脉快、发热、哮鸣、呼吸困难等症状,其护理重在预防(见术前术后呼吸道管理)。若发现以上情况,应立即给氧,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鼓励病人自行咳嗽、排痰,必要时行吸痰。护理措施 (4)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②支气管胸膜瘘:是肺切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一周。病人可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刺激性咳嗽、伴血痰等,患侧出现液气胸体征。若将亚甲蓝溶液1~2ml注入胸膜腔,病人咳出带有蓝色痰液即可确诊。主要护理措施是行胸腔闭式引流,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必要时做好手术修补瘘口的准备。 护理措施 (三)健康指导 1.让病人了解吸烟的危害,力劝戒烟。 2.说明手术后活动与锻炼的重要意义,教育病人出院后要继续坚持。 3.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预防呼吸道感染。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或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避免与烟雾、化学刺激物接触。 4.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注意休息与活动。 5.出院后定期复查。如有伤口疼痛、剧烈咳嗽、咳血等症状,或有进行性倦怠情形应返院复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