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PPT课件,主要介绍了兽医公共卫生概念与内涵、兽医公共卫生学、社会发展的需要、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等内容。兽医学或动物医学的功能之一是为畜牧业服务而间接为人类服务;兽医学另一主要功能—兽医公共卫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兽医公共卫生的作用和任务是直接促进和保证人类健康,通过三条途径实现:一是减少人类与动物或动物产品接触的机会;二是促进动物健康,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增加产量;三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欢迎点击下载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PPT课件哦。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PPT课件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职业PPT类型的PowerPoint.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及发展态势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吉林大学教育部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
柳增善
动物医学或兽医为谁服务?
兽医学或动物医学的功能之一是为畜牧业服务而间接为人类服务;兽医学另一主要功能—兽医公共卫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
兽医公共卫生的作用和任务是直接促进和保证人类健康,通过三条途径实现:一是减少人类与动物或动物产品接触的机会;二是促进动物健康,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增加产量;三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1 兽医公共卫生概念与内涵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动物性食品安全性、人兽共患病、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比较医学、食品及动物疾病风险与经济评估、动物性食品质量评估与控制、动物与食品的公共安全、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综合性学科。
兽医公共卫生学-包含领域
动物性食品生产与安全控制
人兽共患病与动物传染病的卫生监督与检验
比较医学与动物福利健康
生态平衡与兽医公共卫生
环境污染与兽医公共卫生
兽医公共卫生在国家重大
应急事件中的作用
VPH发展趋势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主要功能
该学科是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动物医学、食品加工与卫生、环境卫生与保护、生态、预防医学、公共安全、生物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等众多学科范围,是一门年轻而富有发展潜力的学科。
兽医公共卫生在推动人类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任务涉及:人兽共患病的调查与控制,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人类消费的食品安全;保证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产和食品的供应,保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可以预防来自于家畜和宠物等潜在的危险;用于健康研究的生物医学模型的发展和实验动物的固有作用;动物福利事业健康发展;与动物相关的生态平衡及外来生物入侵。
兽医公共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公共卫生及安全要求提高了
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地位要求
国家相关领域的需求:如公共安全
国际交流需求
持续稳定发展需要
人们的需求
Ⅰ动物性食品安全与生产监督
动物性食品污染
肉品质量与卫生监督
各类动物产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
无公害食品的发展
动物屠宰加工的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与人类有关的食物链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陆生生物食物链,即由土壤→农作物→畜禽→人;
另一条是水生生物食物链,即由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人
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体系
1.安全系数和日许量
(1)安全系数
(2)日许量
2.最高残留限量
3.休药期
4.菌落总数
(1)菌落总数
(2)细菌总数
5.大肠菌群近似数
6.致病性微生物
7.风险评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放射性四大类。从法律角度可将食品安全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为操作不当或蓄意的食品安全行为,因违法行为直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二是自然污染或技术原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生物安全多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直接违法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实际上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范畴,应属法律范畴。食品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近五年我国各年份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均占全部报告数的60%以上,由此可见,食品病原微生物的防控仍然是食品安全防控的重中之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放射性四大类。从法律角度可将食品安全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为操作不当或蓄意的食品安全行为,因违法行为直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二是自然污染或技术原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生物安全多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直接违法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实际上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范畴,应属法律范畴。食品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近五年我国各年份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均占全部报告数的60%以上,由此可见,食品病原微生物的防控仍然是食品安全防控的重中之重。
我国1991-2009年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统计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食物中毒菌(24种);真菌毒素,藻类毒素:小分子,耐热,一种毒素可由几种病原菌产生,一种菌或藻可产生几种毒素,一般烹调方式不易破坏,累加中毒;藻类毒素主要是赤潮、蓝藻、水华等频繁发生,使水产品种毒素富集,贝类中毒的预防措施是在贝类生长的水域进行藻类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大量有毒藻类存在时应予以警报;或者是对水产品和水域中藻类毒素进行液-质联谱监测,并提出预警报告。
贝类毒素的毒性:
PSP:麻痹性毒素:呼吸麻痹,头痛、恶心、呕吐;
DSP:腹泻性贝毒:绞痛,寒颤,恶心,呕吐,腹泻;
NSP:神经麻痹性:唇、舌、喉头及面部有麻木感和刺痛感,肌肉疼痛,头晕,有些有消化道症状。
CFP:西加中毒:神经症状,消化道症状;
AZP:氨代螺旋酸贝类中毒:神经症状明显,也有消化道症状。
藻类毒素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化学物质: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柠檬黄等等,情况更复杂,是我国近几年食品安全最引人瞩目的“场景之一”。食用色素、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发生频率较高的部分,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是不允许添加色素的,其安全性更值得关注。
食物感染:经口、食物途径-外伤、其他疾病类型;病毒(食物感染性病原-如疯牛病)、寄生虫(食源性在100种以上)、细菌---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illness)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可能导致食品污染的人肠道病毒
小核糖核酸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 脊髓灰质炎、运动障碍
柯萨奇病毒A1–24型 脑炎、肌炎等
柯萨奇病毒B1–6型 脑炎、肌炎等
ECHO病毒B1–6型 脑炎、肌炎等
肠病毒68–71 呼吸道、消化道疾病
A型肝炎病毒 肝炎等
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1–3型 呼吸道和胃肠炎
轮状病毒 呼吸道和胃肠炎
细小病毒
人胃肠道病毒 消化道疾病
乳头多瘤空泡病毒
人BK和JC病毒 致癌等
腺病毒
人腺病毒1–33型 胃肠炎等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食源性寄生虫病按食物来源一般可分为六大类:
① 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吸虫病;
② 肉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牛带绦虫病、住肉孢子虫病;
③ 螺源性寄生虫病;
④ 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
⑤ 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
⑥ 水源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等。
直接和最危险的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方式是生吃肉源性食品和鱼源性食品,如生吃小牛肉、白斩鸡、生鱼片、清蒸海螺、生鸡蛋等;生吃蔬菜也是一个重要传染途径。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动物性食品化学性污染(有重金属、清洁剂及农药)与致畸、致癌、致突变
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材料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危害
动物性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与危害
微生物污染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饮用水和食品加工用水污染及其危害
癌症村:全国几百个。
火鸡吃煮熟的田螺,结果火鸡死的死、病的病。一解剖,全是肝肿大。水生生物富集的毒素很多,田螺、鱼等水生生物越处在食物链的顶端,积聚的毒素越多。淮河两岸那么多癌症村也不难想象。越靠近河,癌症发病率越高,而且大多是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系统的癌症。
肉品质量与卫生监督
屠宰加工的监督与检验:
过滤器与重要过滤过程
屠宰加工企业
布局 设备 无害化处理
屠宰加工用水及环境
加工用水 环境污染
肉品生产卫生监督、法规
动物屠宰加工的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
过滤作用-非常重要、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核心环节和技术之一。
私屠滥宰屡禁不止,病害猪肉流入市场
据估算,几年来全国每年出栏生猪5.6亿头,其中定点屠宰3亿头,占53.6%;农民自宰自食1.5亿头,占26.8%;私屠滥宰1.1亿头,占19.6%。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条件下,屠宰场的病害生猪检出率为1.5%~2%,每年都有上百万头病害猪肉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照此估算,私屠滥宰的1亿多头生猪中大约有150~200万头的病害猪肉未做无害化处理而流入市场。
国有屠宰企业屠宰量不足,先进设施利用率低
商务部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几百家机械化企业中,屠宰设备利用率生猪为39.8%,牛为15.3%,羊为39.1%,只有禽类最高,鸡为67.3%,鸭为75.7%。
从全国3万多家定点屠宰场的情况看,达到先进水平的只有100家左右,仅占0.33%;具有相对完善机械设备的约2000家,占6.7%;其余2万多家处于半机械化和手工屠宰状态。
肉品分级与质量评价
分级的形式有胴体分级和部位切割分级二类。一般都依据肌肉发育程度、皮下脂肪状况、胴体重量及其他肉质情况来决定。
美国牛肉的质量级依据牛肉的品质(以大理石纹为代表)和生理成熟度(年龄)将牛肉分为:
特优(Prime)、特选(Choice)、优选(Select)、标准(Standard)、商用(Commercial)、可用(Utility)、切碎(Cutter)和制罐(Canner)八个级别。
肉品质量与分级
A:无骨肩部通脊 2;牛肩排2;炖无骨前肩肉或牛排3;炸炖牛肉1;肩部短肋3,4;前腿炖肉块或肉排3;炖用短肋牛肉4;碎牛肉,牛肉馅1。 B: 肋通脊2;肋大排2;去骨肋排2 C:上等通脊大排123;T 骨大排2;餐厅大排3;上等无骨通脊大排1、2、3;里脊2、3
美国牛肉分割及部位肉块名称
牛肉分级主要具有下列作用
⑴ 实现优质优价,可提高5-20倍经济价值;
⑵ 规范和统一国内牛肉产品的质量,促进牛肉生产水平的提高,延长肉牛产业链;
⑶ 对牛肉生产的发展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促进肉牛繁育、饲养肥育、屠宰加工、牛肉制品加工协调发展;
⑷ 使国内整个肉牛产业纳入一个科学的、有序的发展轨道,增强国际竞争力。
根据我国目前肉牛屠宰加工业的情况估计,牛肉分级员作为一个新的职业将为社会提供至少4000多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无公害食品的发展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两种,其主要区别是在生产过程中,AA级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和人工合成激素;A级则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农药、化肥和合成激素
农场到餐桌安全措施
产地安全:无公害畜产品从源头抓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
无公害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畜产品。
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
Food security: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所有人健康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要。
food safety:食品安全是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及营养与健康的综合体。食品安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该概念表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Food hygiene : 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食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而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涵盖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并不是否定或者取消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而是在更加科学的体系下,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工作。
饮用水和食品加工用水污染的危害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 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动物性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
法规:强制性 系统性
监督:HACCP ISO9000 GMP
农场到餐桌计划 SSOP
科学认识:普及 科学研究
所涉及的其它方面
Ⅱ 人兽共患病(医学)
Ⅱ 人兽共患病(动物医学)
人兽共患病主要是由动物传染给人,患病动物既是某些病原体的贮藏库,也是人类某些疫病的传播者。在新的发展时期,人兽共患病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暴发猛烈,流行迅速,呈全球性分布,如SARS、尼帕病毒病;老病再发,且表现严重趋势,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等;病原复杂,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给预防和治疗带来巨大困难;耐药性或抗性增加,基因突变或抗原变异,病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基因重组或基因工程的使用,基因或微生物及产品可直接进入人体,使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新变化。这些都为公共卫生增加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新的特点:新发,再发;变异性增强,致病力变强
一、概念
WHO: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人兽共患病(zoonosis):是指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或感染。
OIE:指动物自然地传播给人的所有疾病或传染病。特指人类疾病的1415种中61%为人兽共患病,目前仅传染病性人畜共患病在220种左右。
人畜共患病与人兽共患病:
(1)人畜共患病:主要指人与家养、驯养、宠物等动物共患的疾病。
(2)人兽共患病:主要指人和所有其他所有动物有关的共患疾病,除家畜外,还包括野生动物、两栖动物、冷血动物等。
世界上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400多种,随着对疾病和病原认识的加深,人畜共患病还将不断增加。国内目前调查资料表明,共有人畜共患病196种以上,其中细菌病53种,病毒病36种,立克次体病7种,衣原体病2种,支原体病1种,真菌病6种,寄生虫病91种。
人兽共患病与传染病相比的特点
人兽共患病与传染病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宿主广泛 人兽共患病存在于动物和人类之中,即使在动物方面也是范围广泛的不同种类宿主,如炭疽、结核、螺旋体病,都会涉及几十种以上的动物种类。人们要面对如此众多的危险动物,公共卫生压力巨大。
2.新现不断,跨物种传播 一边新病种、新病型陆续出现,一边老疫病卷土重来,再度肆虐人畜。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压力,病原不断出现变异,导致新现人兽共患病陆续出现。病原跨物种能力是人兽共患病传播的驱动源,也是最大的一种流行威胁。
3.人兽共患病数量以病毒病为多 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的损失在所有人兽共患病中相对严重。由于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的治疗较难,发生和传播较快,损失较大。
4.以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为主 目前发生的人兽共患病绝大多数来自于动物源性,人传人较少见。
5.以自然疫源性疫病为多 现在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以自然疫源性居多,由于人类对于此类病原的攻击抵抗力相对较弱,往往造成较大损失。
6.长距离传播 很多人兽共患病能够长距离快速传播,以气溶胶形式,迅速危及全人类。如SARS、新冠状病毒、禽流感、超级耐药菌等,一天之内就可传遍全球。
7. 传播形式多样,防范难度大 以食物、水和虫媒病为经常的传播渠道,气溶胶更是快速传播的形式或途径之一,如SARS、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
8.由机会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在增多 原来只针对人或动物致病,现在对动物和人都致病。如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曼不动杆菌。
9.具有职业卫生危险 人兽共患病最先发生往往具有职业特点,多数与动物具有交接面的接触经历,如禽流感、SARS、炭疽等 ,以这些人群作为疫源地中心,逐步向外扩散。
10.非传染性人兽共患病
人兽共患病与传染病相比的特点
11.涉及多学科、跨领域、全社会:公共卫生对全社会的生活、政治经济都有重要影响;人兽共患病防控是永远的课题,不会因社会制度变化或发展时间阶段而终止;涉及领域宽泛:如农业、医学、环境、社会、管理、经济贸易等。
12.新的挑战:
①跨物种传播,生物的变异速度加快,呈现全新趋势,预测难度加大了;
②全球、全国共同应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观念的普遍接受,人兽共患病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是全世界、各行各业都要涉及的健康问题;
由于人兽共患病的这些特点,增加了畜禽产业及相关产品的风险,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我们国家目前医学和兽医学是割裂状态,对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极为不利的;控制人兽共患病,必须控制传染源,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人兽共患病源头控制。
★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呼吸、食用、媒介或几种途径同时发生
人兽共患病感染给人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据调查通过食物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占半数以上。发生食物感染的主要因素有:缺乏食品卫生知识和加工烹调、饮食习惯带来的感染。当前,通过食品传染给人的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有20~40种。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污染食品后,除了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外,对畜牧业的发展也将产生严重危害。为了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尤其是食用动物或屠宰动物的宰前宰后检验,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严把病从口入关,积极发挥兽医公共卫生的社会作用和责任。还由一小部分人兽共患病人和动物之间部互相传染。
比如布鲁氏菌病、结核、沙门氏菌、李氏杆菌
人兽共患病相关风险
在气候变化方面,气候变化容易影响媒介生物群体,媒介生物将野生动物病原传染给家养动物,反之亦然,如蜱咬性病毒性脑炎、莱姆病、立克次体、Q热等,对农业工人风险最大。生态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森林过度开发,导致野生动物进入新的区域,有时甚至进入市区,使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宠物与人接触机会大增。人类行为方面,如引入新品种、移民等行为都可能将新病原同时引进。环境污染方面,野生动物的病原污染于环境中,如露天垃圾场和肥料的处理,环境废弃物处理,鸟、流浪狗等对废弃物、动物尸体或脏器的捡食,都可导致病原传播。
人兽共患病可增加患癌风险,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兽医、肉品检验者和屠宰工人的“骨髓增殖紊乱”风险较高,可能与致癌病毒接触有关,当然这方面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屠宰工人可能成为一类患有周围神经疾病的特殊人群,美国明尼苏达州和印第安纳州的两个猪屠宰场在2006~2008年中皆有工人患亚急性神经综合征的病例,这可能与接触气雾猪脑有关。
再现人兽共患病调查报告比较少,相应的应对措施就更少,因此职业风险高,如布鲁氏菌病和炭疽,奶牛工人手指结节就是感染牛副痘病毒引起的。
强调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的全面合作是“同一个健康”概念所强调的,主要指对人、动物和生态系统交界面的新现和再现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合作,通过各种支持和法律化来增强动物、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合作。
流行过程中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又可分为社会经济因素、环境/自然变化等。
⑴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在人兽共患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对腐生性人兽共患病发生也会有一定影响。包括:
一定地区人群密度;
社会和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和水平):战壕热,难民营,无家可归的人;
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吃的习惯,住宿模式改变;
乡村的城镇化程度(城市扩张);贫民窟是形成流行的基础条件;
郊区城市化(居民区与森林区交叉);
新的人类定居点也伴随着人源性人兽共患病生态系统而发展;
水库、农业灌溉和沼泽地排水;非主观产生的人工蚊虫滋生场所;
快速运输发展和国际化贸易,全球化供应模式;因商业、教育、旅行等移民状态;
休闲活动增加;人群中宠物和伴侣动物的密度增加;
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发展(使穴居啮齿动物数量大增,生态系统改变);
动物产品加工消费和动物废弃物处理,如疯牛病;
食草动物牧群转移到新牧区;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出口;
野生动物驯养; 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用于研究或私用进口或外源动物饲养;
人兽共患病的职业风险:兽医,屠宰工人,森林工作者,实验室人员,动物饲养者和拥有者;
医院感染,医源性传染和器官移植;药物滥用;
化妆操作:如穿孔、纹身; 缺少卫生预防、卫生系统基础设施落后;
社会灾难和压力:战争、难民营、贫困、地震、水灾。
流行过程中的外部因素
⑵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与人类活动无关、但能影响生态变化或病原循环的环境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地理形态,气候和地质学等。在非生物因素中气候最重要,其次是纬度,如厄尔尼诺影响霍乱、疟疾和汉坦病毒肺炎综合征的发生。全球变暖影响动物源性疾病的地理分布,如疟疾、登革热或利什曼病的发生。非生物环境决定季节性人兽共患病分布与发生,因为媒介生物受气候影响最大。自然灾难也是非生物因素,如飓风、洪水、地震等影响生物群的分布。
②生物因素影响流行过程,
a.患病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群密度大小和发展情况;
b.宿主和媒介生态学和行为、生物气候学;
c.宿主和媒介移动(家的范围)和迁移(飞鸟类大范围迁移)
d.宿主群免疫状况;
e.动物群体的应急情况;
f.植被模式和类型;
g.病原的内在变化(毒性、宿主和媒介范围)。
人兽共患病
按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将人兽共患病分成如下几类:
犬来源的人畜共患病:犬布氏杆菌病,弯曲菌病,犬绦虫病(瓜实绦虫),隐孢子虫病,狂犬病,(北美)芽生菌症,艾利希氏体病(Ehrlichiasis),萊姆病,毛囊虫病,抗甲氧苯青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症,犬咬感染症(Capnocytophaga canimorsus/ C. cynodegmi/Pasteurella multocida/ Neisseria canis/ N. weaveri/ Bergeyella),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皮肤/内脏利什曼原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胃螺杆菌,人胃螺旋体(Gastrospirillum hominis)病,共尾绦虫病,胞虫病(棘球蚴病),內脏仔虫移行症,洛矶山斑疹热,心丝虫病,疥癬虫病,賈弟虫病,粪杆线虫病,皮肤仔虫移行症,沙门菌病,皮癬菌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病等。
猫来源的人畜共患病:猫抓病,鼠疫,弯曲菌病,內脏仔虫移行症,皮肤/内脏利什曼原虫病,Q热,狂犬病,疥癬虫病,弓形虫病,皮肤仔虫移行症,钩端螺旋体病,巴氏杆菌呼吸道感染症,皮癬菌病,沙门菌病,动物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猫株)病,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感染症,胞子丝状菌(Sporothrix schenckii)病,伪结核耶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病,犬绦虫(瓜实虫)病,猫咬感染症(Bergeyella (Weeksella) zoohelcum/ Capnocytophaga canimorsus/ Pasteurella multocida/ Neisseria canis/)等。
牛来源的人畜共患病:炭疽,无钩绦虫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蜱媒脑炎,牛海绵状脑病,牛结核病,狂犬病,伪牛痘,沙门菌病,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症,耶氏菌病,牛痘,钩端螺旋体病,链球菌病,贾弟虫病,隐孢子虫病,化脓性放线菌(Arcanobacterium (Actinomyces) pyogenes)感染症,Q热,新型库贾氏病,牛羊肝吸虫病,口蹄疫,日本血吸虫病,新包虫病等。
人兽共患病
猪来源的人畜共患病:炭疽,猪钩虫病,猪丹毒丝菌病,隐孢子虫病,有钩绦虫病,黃杆菌(Flavobacterium spp.)感染症,沙门菌病,第二型猪链球菌感染症,肉孢子虫感染症,疥癣虫病,狂犬病,芽胞梭菌感染症,猪水疱病,口蹄疫,弓形虫病,巴氏杆菌病,流行性感冒,旋毛虫病,耶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日本脑炎,其他链球菌感染症,布鲁氏菌病,尼帕病毒感染症,阿米巴感染症等。
羊来源的人畜共患病:弯曲菌病,炭疽,羊接触传染性化脓性口炎,蜱媒脑炎,賈弟虫病,Q热,沙门菌病,布鲁氏菌病,隐孢子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跳跃病,裂谷热,兔热病,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spp.)感染症,耶氏菌病,沙眼衣原体病(Chlamydia trachomatis绵羊株),牛羊肝吸虫病等。
啮齿类来源的人兽共患病:阿根廷出血热,鼠咬热,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蜱媒回归热,鼠疫,玻利维亚出血热,汉坦病毒感染症,李氏杆菌病,立克次体痘,皮癬菌病,委內瑞拉出血热,贾弟虫病,拉萨热,恙虫病,地方性斑疹伤寒,土拉菌病(兔热病),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耶氏菌病,膜壳绦虫病、短小绦虫病,螺杆菌感染症,猴痘,沙门菌病,毛细线虫病,隐孢子虫病,旋毛虫病等。
人兽共患病
马来源的人畜(兽)共患病:狂犬病,炭疽,鼻疽,钩端螺旋体病,沙门菌病,隐孢子虫病,布氏杆菌病,亨德拉病毒病,耶氏菌病,流行性淋巴管炎、放线杆菌感染症等。
鸟禽来源的人兽共患病:禽流感,弯曲菌病,鹦鹉热衣原体病,丹毒丝状菌病,新城疫,巴氏杆菌病,沙门菌病,组织胞浆菌病,西尼罗病毒热,耶氏菌病,新型流行性感冒,隐球菌病等。
两栖爬行动物来源的人畜共患病:沙门菌病,蛇螨(Ophionyssus natricis)寄生,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肠杆菌病,幼裂头绦虫病,溃疡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ulcerans)感染症,芽胞梭菌感染症,舌虫感染症(Pentastosomiasis),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感染症,弯曲菌病等。
蝙蝠来源的人兽共患病:狂犬病,立百病毒感染症,组织胞浆菌病,亨德拉病毒病、SARS等。
非人灵长类来源的人兽共患病:疱疹B病毒感染症,埃波拉病毒出血热,猴痘,马尔堡病毒出血热,杆菌性痢疾,黄热病等。
魚来源的人畜共患病:霍乱,肉毒杆菌中毒,膨结线虫病(又称巨肾虫病,由Dioctophyme renale所引起),肠炎弧菌食物中毒,类丹毒(丹毒丝状菌感染症),横川吸虫病,安尼线虫病(Anisakiosis),棘口吸虫病(Echinostomiasis)等。
动物疾病的防疫与动物检疫
检疫对象:检疫对象是指动物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相关病原微生物等-进出口。
OIE(国际兽医局)-93种、WHO、FAO规定的疾病名单
农业部:一类病17个,二类病77个,三类病63个,共157个。
WTO 组织中与兽医法规主要相关内容
《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兽医公共卫生需要的风险性分析
所谓“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和时期内,行为主体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由于未来行为预期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实际(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的非期望特性或特征的总和。
风险评价过程包括危害物鉴别和4个相互关联的评价步骤,风险评估、必须鉴别潜在风险因子描述,结果应使人容易理解。风险评估文件管理要用于进一步的风险信息交流和危害管(处)理。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重大疫病风险评估与处理
兽医公共卫生需要的风险性分析
风险评估步骤
风险评估步骤
兽医生物制品引入中的释放评估:
A 疫苗产品的稀释效果(生长和维持介质,稳定剂);
B 疫苗生产中病原放大效果;
C 疫苗批次实验;
D 疫苗生产的灭活效果;
E 疫苗免疫原的灭活效果;
F 疫苗生产过程中分离、浓缩、冻干及重建效果。
风险评估步骤
(2) 接触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
要尽可能地详细描述和定量分析动物及人暴露病原或释放病原的相关环境条件和特性。接触评估是一种典型的对动物和人群体可能接触的可能含病原动物或产品数量、时间、频率、接触的持续性、接触途径(消化道、吸入、昆虫叮咬)及种类和特征。对引入的一些动物或动物产品的接触评估要求进行如下内容评价:
A 潜在的媒介存在;
B 病原的性质和特性;
C 释放原固有性质和计划使用目的;
D 接触途径、传播模型和进入门户;
E 病原的初级、次级和间接宿主;
F 出口国人和动物数量统计学;
G 习惯和培养操作;
H 执行动物和人健康法规情况;
I 对非使用的生物材料或污染物的处理操作;
J 地理环境特征。
风险评估步骤
对兽医生物制品引进时的接触评估:
A 引进数量(剂量);
B 剂量大小;
C 应用途径;
D 目标和非目标种类;
E 感染域值;
F 免疫低下亚群,包括动物和人针对性如何;
G 环境和宿主存在的情况。
风险评估步骤
(3)后果评估(Consequence Assessment)
后果评估是对接触病原特殊性和经济后果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和定量分析。必须存在偶然的机会才能产生对健康和环境的副作用。后果评估是一种特定环境下对动物和人健康影响典型的详细陈述。后果评估可能包括下述情况的结果:
A 动物死亡、除掉和屠宰;
B 生产的损失,包括流产和不育;
C 遗传信息丢失;
D 商业禁止的损失;
E 家畜禁止转运的限制;
F 家畜市场的损失;
G 控制和清除的费用;
H 监督调查、实验室和追回费用;
I 检疫和隔离等的费用;
J 清洁和消毒的费用;
K 其它处理费用;
L 疫苗费用;
M 人疾病和死亡;
N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风险评估步骤
(4) 风险预测(Risk Estimation)是对释放评估、接触评估、后果评估对健康和环境风险定量测定的综合分析,最终结果是对健康和环境不利影响可能预测,包括可能、不定的特征或这些预测的可信程度。风险预测是对从危害物鉴别到不期望结果的各种风险途径的全面考虑。一个定量的风险预测是对释放、接触评估的综合分析,最终结果可能包括:
A 对动物及动物群体、人在特定时期内受健康影响的数量;
B 这些预测中也包含了可能的分布、不确定性等 ;
C 各种模型输入的描述;
D 对风险预测结果的可能变化排列出敏感分析输入可能;
E 模型输入依赖和相关性分析。
风险评估步骤
风险评估步骤
风险管理原则
(A) 对输入品的风险管理主要是考虑对动物和人不利健康影响因素,即与健康有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呈直相关。这些卫生评价结果又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B) 《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规定的OIE国际标准应该是风险管理的卫生措施的最佳选择。
(5) 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 风险沟通是指风险审查人、风险管理者和其它利益部分对风险信息的交流。风险沟通是磋商、讨论和评价的过程,来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高效性和普遍接受性。
风险沟通原则
A 对输入品决定接受或拒绝决定后风险沟通应该是公开的、相互的和透明的。
B 风险沟通的主要接受者包括输出国的官员、利益相关者如本国的和外国的工业集团、本国家畜生产者及消费集团。
C 同业互查是指风险沟通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获得科学和分析关键,保证科学资料、方法和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 对模型、模型输入和风险评估的风险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应该沟通。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
国际间有WHO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欧洲经济共同体《转基因生物或病原生物体的隔离使用》、《转基因生物的有意释放》条例,《关于保护工作人员免受工作中生物因子暴露造成的危害的理事会指令》、《口蹄疫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美国《微生物和生物医学生物安全》,加拿大《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英国的《生物因子危害程度及防护分类》,法国、比利时、荷兰《感染因子的危害等级分类》,德国《病原体分类》,瑞士《基于对人和环境危险性的生物因子分类》等法律法规。
国内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管理规范》等。
兽医公共卫生与比较医学
比较医学
⑴ 发育生物学比较研究中的应用
⑵ 繁殖性能比较与节育研究
⑶ 营养代谢疾病比较研究
⑷ 人兽共患病比较研究
⑸ 药效学与毒理学比较研究
⑹ 肿瘤比较研究
动物或生物对人类疾病的风险预警作用
⑴ 作为灰尘和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
⑵ 作为饮水中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
⑶ 作为人类饮食消费中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
⑷ 作为媒介源性和动物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
⑸ 作为环境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
⑹ 宠物作为环境引发人患癌危险的哨兵动物(室内空气污染)
兽医公共卫生与比较医学
动物-人-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与公共卫生
(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2)人类健康与动物的关系:
精神依托 增加活动量 帮助病人康复
(3)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
(4)濒危动物分布
(5)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
(6)环境-动物的关系影响人类的健康
(7)药物与动物病原不断“赛跑”
(8)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危害
(9)人与伴侣动物(宠物)互惠关系
动物疾病传播给人的应对措施
动物实验模型
动物健康福利
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 or right)概念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动物享有“五大自由”,简称5F。(F为Free的缩写)
生理福利,即无饥渴之忧虑;
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适当的居所;
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伤病;
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
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动物被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六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尤其强调了农场动物的福利,指出农场动物是供人吃的,但在成为食品之前,它们在饲养和运输过程中,或者因卫生原因遭到宰杀时,其福利都不容忽视。
人道养殖认证标签 出口贸易技术壁垒
动物健康福利
欧盟宠物动物福利法的一般规定
(1) 宠物动物的购买和转让
(2) 宠物动物外观的改变
(3) 宠物动物的照管
(4) 宠物动物的训练、竞技、展览和表演
(5) 宠物动物的免疫和医疗
(6) 宠物动物的运输
(7) 宠物动物福利的知识普及和教育
(8) 宠物动物的安全防卫
(9) 宠物动物的宰杀和尸体处理
生态平衡与生物入侵
① 自然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② 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赤潮 逐步消失的湿地 越来越少的珊瑚礁 过度捕鱼
生态畜牧业 中国和世界生态畜牧业模式和发展趋势
外来生物入侵
作为宠物 作为水产养殖品种 作为改善环境的植物 异地放生 植物园、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的引入 无意引种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及人体的影响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及人体的影响: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对动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引起动物和人的死亡
环境类激素污染及对人体的危害
对男性健康危害趋势
对女性健康危害趋势
微生物耐药性
兽医公共卫生在应对国家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的作用
兽医公共卫生在生物恐怖袭击与食品水源安全的防护中的作用
① 生物恐怖主义和其他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国家应急措施
② 生物试剂和毒素的控制
A 食品和药品供应的保护性安全和安全措施
B 饮用水的安全
重大人兽共患病控制、抗震救灾、水患后的疫情控制中的作用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奥地利政府于当地时间11月11日发布最新科学研究,首次证实转基因玉米会导致小白鼠繁殖能力下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警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同时呼吁立即停止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审批和种植。
此项研究由奥地利健康部和农业与环境部共同发起并资助,维也纳大学兽医学教授Juergen Zentek主持完成。研究结果显示,在长达20周以上的持续喂养评估实验中,被喂养饲料中含33%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从第三代开始,后代的体重、体长和数量都明显减少。“这一研究结果明确证实了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威胁。我国对于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安全性研究和商业化审核需要更为谨慎,避免伤害到我国十三亿人的健康与未来。”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说。
该研究所用材料为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在阿根廷、日本、菲律宾和南非等国家已通过生物安全审批。
早在2004年和2005年,中国已经批准进口这两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今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包括在2020年前共200亿元的转基因研究专项资金。同时,据悉目前在中国已经有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在等待农业部商业化种植资格审批。
方立锋说:“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关系着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此次奥地利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证实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对待转基因作物——尤其是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时,必须慎之又慎。”
值得注意的是,孟山都公司在2003年对该杂交品种曾进行了42天的雏鸡喂养实验,虽然实验发现了在鸡的翅膀重量等方面有显著不同,但当时却被孟山都公司判定为“生物学上不显著”。
“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时,这些生物公司有着自己的意见。我们鼓励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转基因技术的长期安全性以及该技术涉及的知识产权隐患,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长期安全性的更彻底研究中,而不是仓促推动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
影响VPH的未来新趋向
1 为人类健康而改善VPH
人口增加 新技术 气候变化 贸易全球化 HIV流行
2 VPH在动物及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SPS-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3 VPH对再度出现疾病的监控和挑战
食物源和水源性疾病 抗菌耐受 动物传染病
兽医和其他VPH专家的作用
4 VPH结构调整和兽医服务
调整的含义 私有化含义 经济转折含义
5 VPH新挑战:未知???
6 VPH的演变方式 :健康链:人-动物-环境
动物病,化工残渣,动物产品系统,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和水污染
美国兽医职业的分布
美国兽医工作大致分为三大块:
1 临床兽医师—这是美国仅次于牙医/律师的高收入阶层.兽医诊所遍布城乡各地.大的禽畜牧场如果场主不是兽医师则聘有.
2 兽医公共卫生—包括兽医食品卫生管理、卫检、人畜共患病控制和实验动物服务.
教育、科研、国防等.
我国类似,但地位不如美国,目前有所进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