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面肌痉挛1PPT课件,这个ppt包含了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术中监护等内容。面肌痉挛习惯上称为“面抽”,表现为面部肌肉发作性、反复性的不随意抽动。据统计,这种病的患病率占到 6/10 万,行走在大街上时稍加注意就可能发现这种患者。这种病多在成年后起病, 30 ~ 70 岁之间发病者最多,从性别比例上女多于男。原发性是指排除肿瘤等明显继发性原因的症状性面肌痉挛。原发性面肌痉挛绝大多数由微血管压迫引起。为面神经根在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受搏动性血管(责任血管)长期慢性刺激压迫,造成局部脱髓鞘变,造成神经纤维之间电流 “ 短路 ” ,引发面部肌肉抽动,欢迎点击下载面肌痉挛1PPT课件哦。
面肌痉挛1PPT课件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PPT类型的PowerPoint.
面肌痉挛的外科治疗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石全红
定义:
面肌痉挛习惯上称为“面抽”,表现为面部肌肉发作性、反复性的不随意抽动。据统计,这种病的患病率占到 6/10 万,行走在大街上时稍加注意就可能发现这种患者。这种病多在成年后起病, 30 ~ 70 岁之间发病者最多,从性别比例上女多于男。
病因:
多种原因可以导致面肌痉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继发性只占1%-2%,主要由后颅窝桥小脑角肿瘤引起。
原发性是指排除肿瘤等明显继发性原因的症状性面肌痉挛。原发性面肌痉挛绝大多数由微血管压迫引起。为面神经根在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受搏动性血管(责任血管)长期慢性刺激压迫,造成局部脱髓鞘变,造成神经纤维之间电流 “ 短路 ” ,引发面部肌肉抽动。
发病机制:
1 周围性轴突短路学说
脱髓鞘变 动作电位发生短路
脑神经兴奋过度异常
2 中枢性神经核兴奋性“点燃”说
微小的传入刺激转化为兴奋性传出叫点燃,假突触形成使面神经核兴奋性增加,可诱发兴奋性冲动。通过皮质脑干束受大脑皮质影响
临床表现:
患者面肌抽搐大多数限于一侧,双侧少于1%,
中年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约1:2,左右比例约2:3,
常先发生于下眼睑,类似眼皮跳,之后范围逐步扩大,累及表情肌甚至颈阔肌。
发作前多无先兆,发作时表现为肌肉快速频繁的抽动,每次发作数秒钟至数分钟,在间歇期一切如常人。
面部的自主运动、咀嚼、瞬目或随意的表情动作可诱发面肌抽搐发作,并可因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阅读时间过长等因素而加重,而休息或情绪稳定时症状减轻。发作严重者可终日抽搐不停,甚至睡眠中也可抽搐。有些患者可因眼睑强制性收缩导致睑裂变小,不易睁眼伴流泪等症状,个别患者甚至面部肌肉也呈强直性收缩而致口角持续歪斜向病侧。本病呈慢性病程,可迁延多年,对患者工作、精神和生活均产生一定影响。个别面肌抽搐患者可伴发三叉神经痛、膝状神经痛(约占面肌抽搐患者的 0.8 %)。此外,某些患者还可伴有患侧耳鸣、听力下降等。
辅助检查:
MRTA(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动脉是高信号,脑组织和神经是等信号,脑脊液是低信号
诊断和鉴别诊断:
继发性面肌痉挛
眼睑痉挛:多双侧性,局限于轮匝肌伴视力障碍,原因不明。
Meige综合症:面部肌张力障碍,表现双睑痉挛,多伴口、舌及下颌的不自主动作,呈挤眉弄眼貌,有时伴咽喉部不自主的爆破音,中老年女性多见。
Bell面瘫后遗症:
治疗:
内科治疗:药物,A型肉毒毒素(嗜神经毒素)
外科治疗: 1.周围神经部分毁损术(茎乳孔)
2.后颅窝微血管减压术(MVD)
方法:1967 年,美国 Jennatta 教授首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具体方法是:在患侧耳后钻开 1.5 ~ 2.0 厘米直径大小骨孔,在显微镜下暴露面神经根部,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用 Teflon 棉将压迫血管从神经上垫开,消除了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国际上这种手术方法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近 5 万名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原发性面肌痉挛
术中注意:1.体位
2.骨窗大小
3.脑脊液释放
4.神经、血管的识别
5.气房、硬膜的处理
手术疗效及并发症:
有效:90%左右包括(术后消失、延迟 治愈)
无效:症状同术前超过1月
复发:多数在术后2年,与非典型、垫棉、责任血管、缓解不完全,非典型血管等有关
Jannetta782次统计:听力障碍5%、面瘫3%、脑脊液漏、感染5%,脑干梗死、小脑出血0.8%,死亡率0.2%
术中监护:
脑干诱发电位运用:听神经、面神经(异常肌反应波,刺激下颌缘支可诱发眼轮匝肌的肌电位)
谢 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