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关于武则天的ppt介绍武则天概貌,唐代前期后宫制度,狮子骢故事,李君羡事件,再度入宫,武则天立后,立后争论,武则天掌权,李弘之死,称帝,一代女皇等等的经历,欢迎点击关于武则天的ppt下载。
关于武则天的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人物PPT类型的PowerPoint.
武则天
于赓哲
武则天概貌。
入宫与出宫。
立后。
专政。
称帝。
退位。
乾陵。
武则天概貌
出生地:
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并无异议。
武则天出生地有三说:
1,广元说(郭沫若)。
2,扬州说(李树桐)。
3,长安说(胡戟)。
武则天之父:
武则天之父武士彟(huo)(577-635年)曾经跟随隋汉王谅,汉王谅叛乱失败后亡匿,后来靠贩卖木材起家。隋大业年间,李渊任太原留守,武士彟以司铠参军身份积极参与其军事行动,太原起兵时,武士彟随同入关,立有军功。武德元年下诏表彰十六名“太原元谋勋效者”,武士彟名列第十二。
武德三年(620),武士彟原配相里氏去世,唐高祖李渊亲自做媒,将隋皇室女杨氏嫁给武士彟,此即武则天生母。
武德七年(624),武则天降生。为武士彟和杨氏的第二女。
武则天的名字:
武则天入宫前的名字正史无记载,武则天掌权后华州改名太州,华阴县改名仙掌县,华容县改名容县,《新唐书·地理志》称“避武氏讳”,故至少可肯定武则天本名中有“华”字。湖南《华容县志》记载,武则天乳名“华姑”。
武则天入宫成为李世民才人后,被赐名“武媚娘”。
武则天称帝后,自己改名“武瞾”。
武则天退位后,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故史称“武则天”。
武则天容貌:
武则天相貌出众应无异议。
对于其具体相貌,历史记载并不多,《旧唐书·太平公主传》记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可以帮助我们侧面了解武则天相貌。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
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认为卢舍那佛是僧人惠简按照武则天相貌建造的,但是此事史无明文,属于推测。
故宫博物院藏武则天绣像(中年)
四川广元皇泽寺武则天真容像(老年)
入宫与出宫
武则天幼年成长于广元。
贞观九年(635)武士彟死于荆州都督任上。武则天母女备受相里氏之子武元庆、武元爽欺压。
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听说武则天美貌,召入宫,立为才人。
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唐代前期后宫制度
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
武则天在任太宗才人期间并未受到特别恩宠。
此阶段内与武则天有关的重要事件有三:
一,狮子骢故事;
二,李君羡事件;
三,与太子李治相爱。
狮子骢故事
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檛(zhua ),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檛檛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
(《资治通鉴》卷二○六“久视元年正月”条)
李君羡事件
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占曰:“女主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恶之。时君羡为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天授二年(691),其家属诣阙称冤,则天乃追复其官爵,以礼改葬。
《旧唐书》卷六九《李君羡传》
谶语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很独特的,它是起源于民间的政治预言,饰以神秘色彩,自西汉中后期开始流行以来,王朝兴替往往伴随有谶言的流行。历代统治者对谶言均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但是内心里对其存有忌惮,处于似信非信之间。对于有政治野心的人来说,谶言往往成为其实现理想的精神支撑。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谶言有控制其精神的作用。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病重。太子李治遵照制度在太宗寝宫亲侍医药,与武则天相识,二人年纪相仿,很快产生感情。
唐太宗病逝后,按照制度,没有子嗣的后妃均须出家。武则天前往感业寺(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感业寺小学校园内)为尼。
再度入宫
高宗对武则天念念不忘,永徽元年(650)唐太宗忌日,高宗以行香为名前往感业寺私会武则天。“武氏泣,上亦泣”。王皇后知道后,主动要求武则天蓄发,并鼓励高宗将其接回宫中。
王皇后的“大度”实际上是因为她当时正与萧淑妃争宠,希望以武则天分散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
永徽二年(651),武则天回宫,拜为昭仪。此时她28岁,李治24岁。
武则天回宫后第二年生下长子李弘,王皇后和萧淑妃一起失宠,于是二人联合起来与武则天争斗。
此前王皇后收养了庶出的皇子李忠,并将李忠立为皇太子,成为武则天的一大障碍。
武则天用杀死亲生女儿嫁祸于皇后的方式取得了最后胜利。
武则天杀女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武则天立后
外朝诸重臣成为武则天立后的主要障碍,其中主要是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
长孙无忌等托孤大臣瞧不起武则天的出身,同时秉承太宗遗旨,支持王皇后。对于武则天立后一事加以阻挠。
在武则天立后过程中,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庶族出身的中低级官僚靠着为武则天摇旗呐喊的机会崭露头角,成为日后武则天所倚靠的政治力量。
永徽六年(655)八月底,皇帝先后两次召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勣等商议立武则天为后之事(李勣托病未参加第二次商讨),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极力反对,于志宁未敢发言,其他大臣的意见也对武则天不利。高宗在彷徨之时得到了李勣的支持,于是下定决心。
立后争论
高宗再三顾无忌曰:“莫大之罪,无过绝嗣。皇后无子,今欲废之,立武士彟女,何如?”无忌曰:“先朝以陛下托付遂良,望陛下问其可否。”遂良进曰:“皇后出自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伏事先帝,无违妇德。愚臣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旨。”高宗不悦而罢。翌日又言之,遂良曰:“伏愿再三审思。愚臣上忤圣颜,罪当万死。但得不负先帝,甘心鼎镬。”因置笏于殿阶,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高宗大怒,命引出。则天隔帘大声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翌日,高宗谓李勣曰:“册立武昭仪,遂良固执不从,且止。”勣曰:“陛下家事,何须问外人。”
《大唐新语》卷一二
其年九月初三,褚遂良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
十月十三日,王皇后和萧淑妃以“谋行鸩毒”的罪名被贬为庶人,加以囚禁。
十一月一日,举行册立武则天大礼,司空李勣主持,百官在肃义门朝拜。
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先剪除了长孙集团的韩瑗、来济等人,于志宁后亦免官。
显庆四年(659)春,武则天通过许敬宗等以朋党营私、密谋造反的罪名构陷长孙无忌,高宗将长孙无忌流放黔州,许敬宗、袁公瑜等人日夜制造冤狱,铲除长孙集团成员。
其年七月,长孙无忌被迫在黔州自杀。武则天集团在内外廷都取得了胜利。
武则天掌权
显庆以来,唐高宗的“风疾”日渐加深,武则天开始协助处理国务,垂帘听政,“威势与帝无异”,当时人称“二圣”。
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帝,武则天称天后。“上元以来,政由武氏。”
上元二年(675),病重的高宗欲禅位于太子李弘,武则天先下手为强,鸩杀太子李弘。
李弘之死
太子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请,数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资治通鉴》卷二○二上元二年夏五月条
《资治通鉴考异》对李弘之死的疑惑
新书本纪云:“己亥,天后杀皇太子。”新传云:“后将逞志,弘奏请数怫旨,从幸合璧宫,遇酖薨。”唐历云:“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酖。按李泌对肃宗云:“高宗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酖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新书盖据此及唐历也。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
不相信武则天杀子者所持论据:
第一,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记载李弘因病医治无效自然死亡的制书,是在李弘刚死就发布的,从时间上讲远远早于肃宗时期记载李弘被鸩之事的《唐历》。越是原始的材料可信度越高。
第二,李弘患有瘵疾(肺结核),宣布其死亡的制书正是说他因此病而亡。
第三,死了李弘,还有其他三个儿子,照样阻止不了高宗禅位的意图。
谜团的解开——阎庄墓志铭
岂意彼苍冥昧,福寿徒欺,积痗俄侵,缠蚁床而遘祸;浮晖溘尽,随鹤版而俱逝。上元二年从幸东都,其年九月廿一日,遇疾终于河南县宣风里第。
《阎庄墓志铭》藏于陕师大博物馆
武则天掌权期间的重要举措:
1,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相互通婚。这些措施进一步否定了旧的门阀制度,为新地主阶层登上历史舞台扫清了道路。
2,完善科举:科举在隋代已经开始,但是并非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渠道,唐武德年间每年取秀才二三人,进士四至七名。贞观年间每年取进士最多十几名。高宗、武后时期,将每年进士名额扩充至二十名以上,并规定进士加试杂文,促进了唐代文坛的繁盛。武则天对科举主要贡献有三:开设殿试、实行糊名制、开设武举。
3,移居洛阳,适应历史大趋势。缓和经济压力。
称帝
上元二年(675),李贤继任太子。与武则天关系不睦,至仪凤四年(679),矛盾爆发,武则天借口李贤“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搜查东宫,在马坊“发现”皂甲数百领。第二年八月,太子李贤被废囚禁,文明元年(684)二月,李贤在巴州被逼自杀。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武则天亲生第三子李哲(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第二年二月,唐中宗被废,原因是中宗欲任命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并在与裴炎的争辩中口不择言:“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况侍中耶!”武则天抓住这句话将新皇帝废黜。
李哲被废,武则天第四子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太后掌握大权。
武则天废黜新帝、逼杀废太子李贤的举动使得忠于李唐皇室的部分官僚极为不满,徐敬业(李勣孙子)、李崇福、魏思温、骆宾王等人在扬州举兵起义,但是却错误地选择了占领金陵割据一方的策略,使得武则天从容调集三十万大军,用了不到五十天时间将叛乱镇压下去,徐敬业等欲逃亡新罗,被杀。
武则天借口“与徐敬业合谋”将顾命大臣裴炎处死。
自垂拱四年(688)起,迎风拍马者大造谶言、祥瑞,为武则天称帝创造舆论环境。当年五月,武则天自封号“圣母神皇”,称“陛下”。
此举引发李唐皇室危机感,当年七月,韩王元嘉、越王贞、琅邪王冲、霍王元轨、鲁王灵夔、唐高祖女常乐公主及其驸马赵瓌(gui)等密谋举兵,事泄,李冲、李贞等仓促举兵,不久被镇压。
中宗被废和此次宗室叛乱,导致武则天对朝臣高度警惕,大兴牢狱,实行酷吏政治,并鼓励民间告密。“囹圄如市,朝廷以目”。宗室、官员被囚被杀者众多。
在任用酷吏的同时,武则天亦注意保护重用魏元忠、狄仁杰、徐有功、杜景俭等能臣,并使之与酷吏形成抗衡。酷吏们一般不能得登高位,且下场多不佳。
载初元年九月,来俊臣主制大狱。每鞫囚,不问轻重,多以醋灌鼻,禁地牢中,或盛之于瓮,围炙以火。绝其糇粮,至有抽衣絮以啖之者。又令寝处粪秽,备诸苦毒。但入新开狱者,自非身死,终不得出。每有制书赦宥囚徒,俊臣必先遣狱吏尽杀之,然后宣示。公卿入朝,默遭收捕,故每出必与家人诀曰:“不知重见否?”……作大枷,凡有十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魄,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
《唐会要》卷四一《酷吏》
公元690年,迫于形势,睿宗皇帝上表劝进,请赐姓武。
其年九月九日,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国号周。以洛阳为神都,称长安为西京副都。降李旦为皇嗣。改元天授。
《元和姓纂》卷六:“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
一代女皇
建明堂:
武则天新字
曌 臣 君 月 年 日 星 载 圣
人 初 授 证 天 地 正 国
结束酷吏政治
武则天称帝后,酷吏政治依旧,被构陷的不仅有狄仁杰、魏元忠等大臣,还有李唐旧宗室、皇嗣李旦、太平公主等。宰相班子人事变动频繁,八年里任用宰相三十八人次。
以万岁通天二年(697)六月来俊臣被杀为标志,酷吏政治宣告结束。
来俊臣其人
来俊臣,长安人,年轻时即是市井无赖,后来靠诬告唐宗室东平王李续而受到武则天青睐,成为侍御史、御史中丞。多年来专事罗织罪名、残害官员,为武则天扫清反对势力立下汗马功劳。其人阴狠,手段毒辣,撰写《告密罗织经》,设立各种刑罚,在朝廷内外制造了空前的恐怖气氛。
随着权势膨胀,来俊臣开始构陷诸武、太平公主、张易之等人,终于引来武则天愤怒,加上此时武则天已经扫清了反对势力,有意结束酷吏政治,故于万岁通天二年(697)六月将来俊臣弃市。与来俊臣同时被杀的还有被来俊臣诬告的李昭德。民众哀悼李昭德,痛恨来俊臣,将来俊臣尸体肢解。
武则天除罪金简
1982年5月在登封县峻极峰北侧被山民发现,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文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
立庐陵王为太子以安天下
张易之尝从容问自安计,仁杰曰:“惟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会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猒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后怒,罢议。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于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
《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
被迫退位
自万岁通天二年(697)开始,武则天宠信男宠张昌宗、张易之。群臣竞相巴结二人。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敬晖、袁恕己五人利用武则天卧病的机会发动政变,杀二张,逼武则天下台,拥立李显。李唐复国。史称“神龙革命”。
五人均曾蒙已故宰相狄仁杰推举,张柬之是政变首领。
神龙革命
长安末张易之等将为乱,张柬之阴谋之,遂引桓彦范、敬晖、李湛等为将,委以禁兵。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晖等率兵将至玄武门,王同皎、李湛等先遣往迎皇太子于东宫,启曰:“张易之兄弟,反道乱常,将图不轨。先帝以神器之重,付殿下主之,无罪幽废,人神愤惋,二十三年于兹矣。今天启忠勇,北门将军、南衙执政,克期以今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伏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太子曰:“凶竖悖乱,诚合诛夷。如圣躬不康何?虑有惊动,请为后图。”同皎讽谕久之,太子乃就路。又恐太子有悔色,遂扶上马,至玄武门,斩关而入,诛易之等于迎仙院。则天闻变,乃起,见太子曰:“乃是汝邪?小儿既诛,可还东宫。”桓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往者天皇弃群臣,以爱子托陛下。今太子年长,久居东宫,将相大臣思太宗、高宗之德,诛凶竖,立太子,兵不血刃而清内难,则天意人事,归乎李氏久矣。今圣躬不康,神器无主,陛下宜‘复子明辟’,以顺亿兆神祇之心。臣等谨奉天意,不敢不请陛下传立爱子,万代不绝,天下幸甚矣。”则天乃卧不语。
《大唐新语》卷一
谢幕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初二,武则天逝世于洛阳上阳宫。享年八十二岁。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
第二年正月,灵柩在唐中宗亲自护卫下回到长安,五月正式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陈寅恪论武则天
盖西魏宇文泰所创立之系统至此而改易,宇文氏当日之狭隘局面已不能适应唐代大帝国之情势,……武瞾则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与山东,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才,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运输东南之财赋,以充实国防之力量诸端,皆吾国社会经济史上重大之措施,而开启后数百年乃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海拔1047.3米的梁山上,距西安76公里,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垣,外城周80里,内城四面设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门,总面积230万平方米。
陵寝原有献殿、偏房、迴廊、阙楼、下宫等建筑群378间。现存有华表、翼马、无字碑、述圣纪碑、石狮等大型石刻124件,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在陵园的东南方向有陪葬墓17座,目前已发掘了其中5座,出土反映唐代社会繁荣发展的珍贵文物4000余件。经保护性整修后,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地宫常年对外开放。
乾陵景象
反对武则天归葬乾陵的声音
则天崩,将合葬乾陵。(严)善思奏议曰:“谨按《天元房录葬法》云:‘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欲开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事既不经,恐非安穏。臣又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然以神明之道体尚幽玄,今乃动众加功,诚恐多所惊黩。又若别开门道以入玄宫,即往者葬时神位先定,今更改作,为害益深。又以修筑乾陵之后,国频有难。遂至则天太后,权总万机二十余年,其难始定。今乃更加营作,伏恐还有难生。……享伏望依汉朝之故事,改魏晋之颓纲,于乾陵之傍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别起一陵。”不纳。
《旧唐书》卷一九一《严善思传》
温韬盗掘唐陵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shan)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繇)王(羲之、献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新五代史》卷四十《温韬传》
乾陵石刻——鸵鸟
乾陵石刻——翼马
乾陵石刻——六十一番臣像
乾陵石刻——无字碑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名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嫁给武延基(武则天侄武承嗣之子)。大足元年(701),因议论二张得罪于武则天,与中宗长子重润、武延基一同被杀,时年十七岁。中宗神龙二年(706)与附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之北原,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内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