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教研组ppt,包括了改变教学,改变校内的教研活动,三年改变学校的教研方略,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校本教研为何需要创新?校本活动的创新目标何在?三类教研的研发功能比较,团队成员学习深度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教研组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改变教学,改变校内的教研活动 三年改变学校的教研方略 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1、对应学生的教学 ●应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对应的态度作为讨论的中心问题。 ●把大多数教室变成学生情绪稳定、相互间能够诚恳、亲热地发言和倾听的教室。 ●在学生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谈的教室里,更能培育自主、合作的学习者。 2、创造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仔细倾听,而后指导,比让学生多发言更重要。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实现的行为。 ●凡有不好好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首先有不认真倾听的教师,实质是对他人的漠视。 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研究的课题 ●教研课题的确定应是每位教师个人的责任,自己选择挑战自我的课题。 ●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上一次观摩课并接受同事评议的制度。 校本教研为何需要创新? 1.企事业单位为什么关注“项目团队”的建设? 2.学校为什么更需要关注“教师团队”? 3.一流学校关注教研组建设,有何特殊意义? 1.企事业单位为什么关注“项目团队”的建设? 通用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组织行为学中的“社会技术系统”模型也强调,当工作中的互惠型和/或相继型相互依存关系不能减少时,就应当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工作. 为此,可把团队中的一组工作作为整体进行垂直性工作授权,而不是对每一种个体性的工作进行授权。 (参阅[美]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著,俞文钊、丁彪等译(2001).组织行为学(第九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741.) 2.学校为什么更需要关注“教师团队”? 学校变革中的教师团队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实现“学校办学理念与教师思想行为之间相互转化”,从而促进师生的生命发展,而不仅仅是完成事务; 从更理想的角度看,教师团队属于主动探究、自我更新的团队,与组织行为学区分出的问题解决团队、交叉功能团队、自我管理团队等着力于成事的团队有本质区别。 一所学校全面的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一、领导团队。校长及其管理者团队的管理能力。 二、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现为教师群体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效使用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等。 三、学生团队。学生集体的学习发展能力,表现为学生学习、交往、选择、调节与创造的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和积极参与并有效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邬志辉:《发展性评估与普通高中的转型性变革》,《教育研究》2004 (10)。 一流学校关注校本建设, 有何特殊意义? 校本活动的创新目标何在? 1.成事:创新教学活动 2.成人:更新生存方式 1.成事:创新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创新:当代学校的使命 教改局面:问题与机遇并存 ●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变革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学会预先了解它和更有成效地和它相处。 ●只有提高我们对教育变革整体的意识和洞察力,我们才能够有所作为。 2.成人:更新生存方式 ——更新教研方式,成就专业人生 具体来说,就是创建“研究型团队” 两种团队功能 管理功能 研发功能 三类教研组的研发功能比较 三类教研的研发功能比较 教研组长领导角色的3种情形 团队成员学习深度 教研组如何实现创新? (一)工作机制:实现事的成功 (二)发展机制:实现人的成长 教研组如何实现创新? (一)工作机制:实现事的成功 1、课例研究 2、专题研究 系列化的课例(横向、纵向) (体现团队状态) 专题化的课例(结合梯队建设) “案例式的集体备课”和“专题式的教研活动” 所谓“案例式的集体备课”,就是以某节典型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备课组成员有“备”而来(事先认真备课)到每个人有感而“备”(在集体讨论思辩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方案),将个体智慧融入集体智慧之中,使集体智慧最大化。 由此形成的积淀丰富的实践,促进了老师们对“新基础教育”理论内涵的理解和逐步明晰; 对理念内涵的理解与明晰,又推动了实践的创生。 “案例式的集体备课”和“专题式的教研活动” 所谓“专题式的教研活动”,就是将教师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当作教研活动的主题,让教师带着研究的体验与感悟参与专题研讨。 例如,围绕“如何在初一数学教学中体现思维方法训练的价值”这一专题,教研组以高一年级的“……”为课例展开了专题研讨。 专题之二:如何选择设计教学的“单位”? 1、以1节课为单位 ——整合课前课后的学习活动 (1)加强预习指导 (2)改进课堂学习 (3)完善课后作业 其中,可以结合“班级建设”中的 “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整体设计 专题之二:如何选择设计教学的“单位”? 专题之二:如何选择设计教学的“单位”? 3、以同类知识为单位 ——设计长程两段,学会两类结构 学习内容设计: 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 学习过程设计: “长程两段式” (学结构阶段——用结构阶段) [引自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如何实现系列化、专题化? 聚焦:团队教研方式 横向交流:重点关注各种思路的同时敞现 纵向推进:重点关注各种可能思路的先后生成 (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等层面的共识和分歧 ) (同课异构,三阶段两反思) 案例:教研方式适时变革,促进研究性实践 1、从备“课”到备“学”,实现文本和教学对象的有效对话 2、从评“课”到评“理”,实现组内成员之间的理念互通 3、从“一课多案”到“一案多课”,实现梯队教师多维重建 ● 再现重建:● 修改重建:● 创新重建: 4、从一本通到活动菜单,实现教研活动的“群体日常化” ● 教研活动一通式的研究 ● 学习菜单和活动菜单的自助式研究; 5、从网上论坛到教学随笔,实现教学科研的“零存整取” 团队进行的、专题性的“案例研究” 阶段推进的思路之一 第一阶段:培养骨干,形成核心 第二阶段:中心辐射,由点到面 第三阶段:分层推进,持续发展 阶段推进的思路之二 第一阶段——骨干唱“主角”,群体波澜不兴 第二阶段(第一次蜕变) ——骨干引领,激发群体参与 第三阶段(第二次蜕变) ——日常教研与研讨活动紧密结合 对第三梯队的引领 愿景:让教师在团队活动中快速成长 策略:创建“共享型教研”,下移教研活动的重心 措施: 1、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融合,从迷茫走向明晰 2、散点式教研与聚合式教研融合,有效利用资源 3、增加对话互动,敞现心路历程 ……(如不同水平的“开放”) 对第一、二梯队的促进 愿景:让教师发展成为一种自觉 策略:共享下的自觉发展与提升 措施: 1、价值追求——给予心理支持 2、导师链锁——以专业引领专业 3、制度创新——变“加”为“减”,变“管”为“免” 4、课题研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 5、 成长日活动——促进骨干教师的再发展 导师带教制 思路:分析教师行为→概括教学策略 →提升教学风格 重点:深度解读,读出自己的亮点、内心 目标:品牌教师 成长日 我们鼓励骨干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专题讲座”,通过言说理念、言说实践的专业活动,督促骨干教师对理念的理解进入到内化层次,能够把学到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认识,提升为自我的思想。 让骨干教师尝试主持“科研沙龙”、“校级教学研讨”活动,锻炼骨干教师认同、否定、提升他人观点的能力,形成碰撞的智慧,使骨干教师的主体性提升、个性得到发展。 团队形成了独立判断和创新能力 “三推活动”:推出经验、推出建议、推出榜样 ①活动,由“指派”变为“申报”, 激发了教师内需力。 第一,建立上课教师和参与基地研讨活动的 “申报制”,申报后选择。 第二,建立课题研究申报制,申报后校务公开栏 张榜公布,然后招募课题组长 和课题组成员。 第三,建立备课免检的申报制,对照标准, 自我申报,群众评议,公示批准。 ②研究,由“即时”转向“长效”,追求效率最大化。 ●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专题研讨活动持续时间较长。 ●例如,就一个专题的研讨,就持续了一个半月,6人上了13节研讨课。 ●研究一步步深入、系统,一轮一轮改,一轮一轮上,在这过程中研讨主题得到了凸显。 ●最后,还带着经验与问题,参加多所学校的教研共同体研讨,回来后再上重建课。 ●老师们在活动总结之时发自内心地说道:这样的活动收获真的很大,许多问题彻底弄了个明白,以后也将尝试着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其他教学问题。 ③指导,由“综合”引出“专题”,集聚专家“资源”。 ●他们在参与共同体的研究时,特别珍惜每一次指导活动。 ●随着研究的推进,这种指导由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研究,逐步推进到系列化的专题指导。 ●每次专题指导,相关教师会主动腾出足够的时间(如一天半),全程参加听课、研讨;相应地,其他学科的教师则提供必要的支持。 从“专家听课”的情形看三种教研组 情形1:专家听张老师一人的课,单线联系 情形2:专家听张老师一人的课,团队参与 情形3:专家听张老师一人的课,团队协作 课前: 集体备课、试教,充分准备 (拓展思路,提升认识) 课中: 集体听课、思考,深度了解 课后:①共同探讨、聚焦,挑战专家 ②继续研究、重建,超越专家 余论:从管理层面进一步探索 例如:某所学校的制度创新…… 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更新前:26项) (一)常规2项 1.教 学 常 规 2.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二)备课3项 3.教师备课制度 4.备课检查制度 5.集体备课制度 (三)教研4项 6.教师、行政听课制度 7.教研组活动制度 8.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9.教研活动记录 (四)作业辅导4项 10.学生作业书写要求 11.学生作业与批改制度 12.教师批改作业要求 13.学生个别辅导制度 (五)科研制度1项 14.科研管理条例 (六)信息管理制度12项 …… 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更新后:10项。而且,内容拓展:教师发展) (一)教学 1、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1)计划管理(2)内容管理 (3)过程管理 (4)考核管理( 5)质量管理(6)教研管理 2、课堂教学监控制度 3、教师听课、开课制度 4、计划与总结撰写要求 (二)教师发展: 1、教师学习研究制度 2、教学研究活动指导意见 3、关于教师说课、反思、听课、评课的几点建议 4、教学竞赛制度 5、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6、“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方向性指标与要求 谢 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