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PPT课件

简介 相关

截图

急性心肌梗塞PPT课件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急性心肌梗塞PPT课件,主要介绍了概述;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后,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主要内容一、概述二、病因与发病机理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五、并发症六、诊断及鉴别诊断七、治疗八、预后 一、 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因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引起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与发热(38℃左右),ECG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坏死的演变过程,以及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衰或休克。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2.发病机理(1)、冠脉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出血、血管痉挛→ 冠脉闭塞(2)、休克、出血、严重心律失常→心排血量↓→冠状动脉灌注↓;(3)、BP↑→心脏后负荷↑+儿茶酚胺↑→心肌需氧量↑(冠脉灌注相对↓); 诱因交感神经张力高 早晨、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高,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饱餐 血脂、血液粘稠度、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以致血栓形成;睡眠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状动脉痉挛;大便 增加心脏负荷 病理。一、 冠状动脉病变 左前降支→前间隔、前壁、下侧壁和前乳头,欢迎点击下载急性心肌梗塞PPT课件哦。

急性心肌梗塞PPT课件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疾病PPT类型的PowerPoint.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主要内容一、概述二、病因与发病机理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五、并发症六、诊断及鉴别诊断七、治疗八、预后 一、 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因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引起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与发热(38℃左右),ECG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坏死的演变过程,以及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衰或休克。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2.发病机理(1)、冠脉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出血、血管痉挛→ 冠脉闭塞 (2)、休克、出血、严重心律失常→心排血量↓→冠状动脉灌注↓; (3)、BP↑→心脏后负荷↑+儿茶酚胺↑→心肌需氧量↑(冠脉灌注相对↓); 诱因交感神经张力高 早晨、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高,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饱餐 血脂、血液粘稠度、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以致血栓形成;睡眠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状动脉痉挛;大便 增加心脏负荷 病理。 一、 冠状动脉病变 左前降支→前间隔、前壁、下侧壁和前乳头 肌 梗死。 左回旋支→高侧壁、膈面、左房梗死 右冠状动脉:下壁(膈面)、后壁梗死、右室梗死 大体解剖分类 ST抬高性心梗(STEMI)有Q波性心肌梗死(透壁性心肌梗死):梗死累及室壁全层,可波及心包膜;非ST抬高性心梗(NSTEMI)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小灶性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室壁1/2)。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一、先兆表现 1、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硝酸甘油疗效差; 2、伴有恶心、呕吐、大汗、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衰; 3、心电图:明显的ST-T改变; 临床表现二、症状(一)疼痛  心前区胸骨后剧烈而持久的疼痛为最突出的症状。长达数小时或数天,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有濒死感,面色苍白,大汗。少数无疼痛或表现为不典型疼痛。临床表现 (二)全身症状:发热,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发热一般在38℃左右; (三)胃肠道症状:1/3患者伴有恶心,呕 吐和上腹痛,腹胀,呃逆。 临床表现 4、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其24小时内。 ① 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最多见。 ② 窦性心动过速 ③ 缓慢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5、心力衰竭 ① 急性左心衰竭:最多见,病人可发生急性肺水肿或进而发生右心衰竭 。 ② 急性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塞者,一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 临床表现 6、低血压和休克: 低血压:血压偏低,无微循环障碍,可持续数周; 休克:①SBP<80mmHg; ②脉搏细快、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 ③烦躁不安、神志迟钝、甚至晕厥; ④尿量↓(<20ml/h); 临床表现 三、体征 1、心界:正常或轻中度扩大; 2、心率:多数增快,少数减慢; 3、心律:整齐或不齐(心律失常); 4、S1↓、S3、S4或奔马律; 5、心尖部SM; 6、心包摩擦音: 7、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时出现相应的体征。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心电图 1、特征性改变: ① 病理性Q波; ②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③ T波倒置。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冠状动脉狭窄缺血:得不到充分的氧合血液供应;损伤:心室肌血液供应中断;梗死:心室肌不能恢复血液供应,发生坏死。 2.ST段的改变相对T波而言,ST段变化是心肌需求增加所致缺血的可靠指标。 轻度缺血:钾离子进入细胞→过度极化→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压低 严重缺血:钾离子溢出细胞→极化不足→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抬高 (二)心肌损伤——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 ※与缺血相同,损伤是可逆的,不会持续存在 心肌梗死的基本心电图形 ⑴缺血型改变—T波的形态、振幅和方向。 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直立,升支和降支对称,顶端变为尖耸的箭头状。 ②心外膜下心肌缺血: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 ⑵损伤型改变——ST段的偏移 ① 超急期ST段抬高。 ② 损伤期单向曲线。 ⑶坏死型改变—Q波形成 ◆发生梗死的相关导联QRS波,呈QS型; ◆异常宽大、增深的Q波形成,时间≥0.04s; ◆Q/R振幅>1/4; 2.典型心肌梗死发生和衍化顺序 ⑴心室某个区域损伤,面向该区域的导联上ST段抬高; ⑵面向梗死区域的导联上出现Q波; 2、动态演变: 数h内:T波高尖; 数h后:ST与T波融合形成弓背向上抬高; 数h~数天:病理性Q波; 数天~2周:ST段降至基线,T波双向或倒 置,继之加深; 数周~数月:T波倒置或直立。 3、定位诊断前间壁:V1、V2、V3 局限前壁:(V3)、V4、(V5)前侧壁:V5、V6、V7 高侧壁:I、avL 广泛前壁:V1~V5,也可波及I、aVL 下壁:II、III、avF 后壁:V7、V8、V9 前壁心梗急性期前壁心梗恢复期下壁心梗 4、无Q波心肌梗死:特点: ① ST压低≥0.1mV,T波倒置,持续1~2天以上; ② 无病理性Q波; ③ 心肌酶改变。 血清心肌酶 升高时间 高峰时间 降至正常 肌酸磷酸肌酶 (CPK) 6h 24h 2~3d 谷草转氨酶(GOT) 6~12h 1~2d 3~6d 乳酸脱氢酶(LD) 8~10h 2~3d 1~2w 肌红蛋白(MYO) 0.5 ~2h 5 ~12h 18 ~30h 肌钙蛋白(TNI) 3 ~6h 10 ~20h 5 ~7d 同功酶 CK/CPK—MM、MB、BB ,其中MB特异性最高。 CK-MM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CK-BB主要存在于脑、肺、肠、前列腺中 LD—同工酶,LD1特异性最高。 LD1、LD2存在于心肌, LD3来自肺、脾, LD4、LD5主要来自肝脏,其次来自于骨骼肌正常:LD2>LD1,心梗发生12~24h(半数病人):LD1、LD2同时明显升高 且LD1/LD2>1.0 肌钙蛋白T、血清肌凝蛋白轻链亦是反应AMI的 指标。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1、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201TL,99mTc-MIBI→坏死心肌不显像。 2、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 显示心室局部和整体射血分数、室壁运动、舒 张功能及有无室壁瘤。 四、超声心动图: 室壁运动、左室功能、室壁瘤、附 壁血栓。 五、其他检查: WBC↑;血沉↑:病后1~2天出现,持续1~3 周。 诊断 1、以心肌坏死标志物动态变化为核心,外加心电图动态变化或胸痛症状之一表现即可确诊。 2、对于STEMI可无须等待心肌坏死标志物结果,只需典型心电图及持续性胸痛即可确诊,以便及早溶栓或PCI。 3、泵衰竭的Killip分级法: 由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称为泵衰竭。 I 级:无明显心力衰竭: II 级: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 III 级:有急性肺水肿,全肺大、中、干、湿啰音; IV 级: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程度或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 鉴别诊断 1、心绞痛: 2、急性心包炎 3、急性肺动脉栓塞 4、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 石症、急性胃穿孔,食管破裂等; 5、主动脉夹层 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2、心脏破裂: ⑴ 心室游离壁破裂: ⑵ 心室间隔穿孔: 3、栓塞: 4、室壁瘤(膨胀瘤):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治疗原则:  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心肌梗塞范围;处理并发症,防止猝死 一、监护和一般治疗: 1、监护 2、休息 3、吸氧 4、饮食 5、大小便通畅 二.止痛 1、哌替啶:50~100 mg,im; 吗啡:5~10 mg,ih。 2、安定:5~10 mg,im 或 iv。 3、硝酸甘油(0.3~0.6mg)、硝酸异山梨醇(5~10mg)含化或静脉滴注。 4、中药: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含化或口服。 1、溶栓疗法(1)适应证: ① 持续性胸痛>30min; ② 相邻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或新出现的完全 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③ 发病<12h; ④ 年龄<75岁。 (2)溶栓药物 ① 尿激酶 ② 链激酶 ③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3)方法:尿激酶150万单位,30分钟内静滴完; (4)禁忌证:活动性出血,怀疑主动脉夹层,近期脑外伤,严重高血压,近期脑血管意外,超过10分钟以上CPR等;溶栓成功的判断 1、抬高的ST段在2小时内回降大于50%; 2、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3、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4、血清酶峰提前。 2、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PCI 3、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6-8小时内施行 STEMI 再灌注治疗策略(一)介入治疗 1 直接PTCA 适应症:STEMI和新出现LBBB,STEMI伴心源性休克,溶栓有禁忌,NSTEMI但梗死相关动脉严重狭窄,血流小于TIMIⅡ级。 2 支架置入 3 补救PCI 4 延迟PCI 溶栓与PCI的选择直接PCI优于溶栓,但是如果PCI相关延误超过60分钟~110分钟,PCI的优势消失,国际指南建议直接PCI应该在首次医疗接触90分钟内进行球囊扩张。 如果首诊医院不能进行直接PCI,也不能在90分钟内转运PCI,若没有溶栓禁忌证应在30分钟内溶栓;如果存在溶栓禁忌证或溶栓失败,可考虑补救PCI。 溶栓 vs 直接 PCI 四、治疗心律失常 1、室性心律失常; 2、室颤应立即进行电除颤; 3、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宜用临时 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 4、缓慢的心律失常 5、心脏停搏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 五、治疗心源性休克对休克患者应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效果不佳时用辅助循环和外科手术。 六、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一氧五剂:吸氧 1、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普钠; 2、利尿剂;速尿10~40mg, 静脉注射。 3、非洋地黄类强心剂:多巴酚丁胺、米力农; 4、洋地黄;在AMI的前24小时尽量避免使用。 5、吗啡或哌替啶(度冷丁):合并急性左心衰、肺水 肿时应用; 七.治疗右室梗死 1、慎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 2、根据左心功能状态补充血容量八、常用药物: ⒈β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作用和拮抗儿茶酚胺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提高室颤阈,抗血小板和减轻心脏血管损害,降低心肌再梗死率,改善梗死后左室重构。 ⒉ 钙拮抗剂: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降低,心律失常,扩血管。 ⒊ ACE-I:改善恢复期心肌的重塑、减轻心室过度扩张,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⒋ 极化液(GIK):钾离子在保持心肌细胞极化状态和生理功能方面十分重要,保持较高浓度的K + 离子平衡,就能恢复心肌细胞的极化状态 。 高浓度极化液:(普通胰岛素20U和10%氯化钾15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和50%葡萄糖6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14日1个疗程。 ) 5、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噻氯吡啶。 6、抗凝治疗:肝素(配合溶栓治疗及预防栓塞并发症)。 7、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维生素C、B6,辅酶A,细胞色素C,肌苷等。 8、低分子右旋糖酐:减低红细胞聚积,降低血液粘度。 九、并发症治疗 ⒈ 栓塞:抗凝、抗血小板聚集; ⒉ 室壁瘤:出现心衰、心律失常时,手术; ⒊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 ⒋ 心脏破裂:手术。 八、恢复期的处理在患者出院前进行运动负荷心电图、放射性核素、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对其进行评估。有条件者进行康复治疗。长期治疗 A. Aspirin 抗血小板聚集 Anti-anginals 抗心绞痛 Beta-blocker 预防心律失常 Blood pressure control 控制血压 C. Cholesterol lowing 控制血脂水平 cigarettes quiting 戒烟 D. Diet control 饮食控制 diabetes treatment 治疗糖尿病 Education 健康宣传 exercise 鼓励有计划、适当的运动锻炼 预后预后与梗塞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在急性期第一周病死率最高,如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死亡率要比无合并症者高2-3倍,恢复期病例亦可因心律失常而死亡。急性期住院病死率过去一般为30%左右,目前已降至 4%。 谢 谢!mzF红软基地

展开

同类推荐

热门PPT

相关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