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课程PPT课件

简介 相关

截图

传播学专业课程PPT课件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传播学专业课程PPT课件,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学诞生史、人类传播演进史简介、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受众分析、大众传播的媒介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等内容。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什么是传播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 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传播”的五种观点: 1、“共享”说。 2、“互动”说。 3、“刺激-反应”说。4、“影响”说。 5、“过程”说。 郭庆光的“传播”定义及其特点: 传播分类 : (一)、从信息的角度分 1、按信息种类分:即自然信息传播、生物信息传播、社会信息传播。2、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可分为水平传播(横向传播)和垂直传播(纵向传播)。垂直传播又分为向上传播和向下传播。 3、按信息反馈有否:可分为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4、按社会信息内容分:经济传播、政治传播、科技传播、艺术传播、文化传播、军事传播、教育传播。 (二)、从符号的角度分:语言符号传播和非语言符号传播两大类。(三)、从载体的角度分空气传播、金石传播、竹木传播、纸张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欢迎点击下载传播学专业课程PPT课件哦。

传播学专业课程PPT课件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学校PPT类型的PowerPoint.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什么是传播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 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传播”的五种观点: 1、“共享”说。 2、“互动”说。 3、“刺激-反应”说。4、“影响”说。 5、“过程”说。 郭庆光的“传播”定义及其特点: 传播分类 : (一)、从信息的角度分 1、按信息种类分:即自然信息传播、生物信息传播、社会信息传播。2、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可分为水平传播(横向传播)和垂直传播(纵向传播)。垂直传播又分为向上传播和向下传播。 3、按信息反馈有否:可分为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4、按社会信息内容分:经济传播、政治传播、科技传播、艺术传播、文化传播、军事传播、教育传播。 (二)、从符号的角度分:语言符号传播和非语言符号传播两大类。(三)、从载体的角度分空气传播、金石传播、竹木传播、纸张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四)、从传播的范围的大小的角度分内在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五)、从传播的环境分:室内传播、户外传播、国内传播、国际传播、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 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文中指出:传播过程中有五个问题最重要,即who、says what、by which channel、to whom、what effects。后来传播学者发展为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体研究、对象研究和效果研究。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 传播学诞生史第一节 传播学的萌芽 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 第三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一节 传播学的萌芽 P258-260 一、四个代表 C·H·库利 J·杜威 G·H·米德 R·E·帕克库利 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社会学家. 两部著作:《人性和社会秩序》 《社会组织》 两个概念: “镜中我” “首属群体”和“次要群体” 米德米德提出“主我”、“客我”的概念。 米德还提出“符号互动说”,他认为:人类只有在学会说话和理解符号之后,才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二、其他学者的贡献(一)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二)西默尔和他的网络理论(三)李普曼 两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 刻板成见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 P260-263 一、H·D·拉斯韦尔 二、P·F·拉扎斯菲尔德 三、K·勒温 四、C·霍夫兰 五、 传播学的诞生与施拉姆一、H·D·拉斯韦尔 1948年发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五W理论,并指出传播有监视环境、协调社会行为和传递文化遗产的三大功能。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四: 1、提出五W理论,确立了传播学的研究框架。 2、创立内容分析方法,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3、将精神分析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4、从20年代开创了宣传与舆论的研究成为后来传播研究的前身。二、P·F·拉扎斯菲尔德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1、开创媒体效果的研究领域;2、开创以大学为基地的科研机构的风气;3、提出了二级传播论;4、实际应用型课题的定量调查成为传播学的基本方法论。 三、K·勒温勒温对传播学的贡献:1、他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心理学家,后来在传播学领域做出了很大成就。2、他提出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研究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成为传播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3、他对应用性课题的兴趣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一个传统。 4、他的“把关人”理论是大众传播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四、C·霍夫兰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 1、将说服研究即态度改变研究引入到传播学,从此成为传播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2、实验方法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基本方法论。 3、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了传播学理论。 五、 传播学的诞生与施拉姆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1、施拉姆是传播学真正的创建人。 他是第一个形成建立一门独立传播学学科观念的人; 是第一个实施传播学教学的人,第一个出版传播学著作的人,第一个建立传播学研究所的人;第一个传播学教授和招收传播学博士的人; 他使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电信学合而为一,成为独立的、新型的、跨学科的学科。 2、他是传播学的确立者,四个传播学研究所的建立,大批传播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使传播学在全美国确立下来。 3、他使传播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4、他大大丰富了传播学理论。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后发展起来的学派。 主要流派:1.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默多克、格尔丁等 主要观点: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 关心的焦点问题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2.文化研究也称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霍尔、莫利等 主要观点: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4.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三、比较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 第三章 人类传播演进史简介口语传播阶段语言的产生对人类有重要意义: 缺点:二、文字传播阶段 文字诞生的意义何在? 四、印刷传播阶段 印刷时代的到来:纸张: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其纸被称为“蔡侯纸”。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印刷术:15世纪中期,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印刷出200本《圣经》,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来临。印刷术是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五、电子传播阶段电子传播被认为是传播史的第四次传播革命,主要意义有:1、克服以往传播媒介要么速度慢、要么覆盖地域有限的缺点,在时空上大大突破以往的传播技术;2、录音、摄影、录像技术的进步,形成了完善的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影像信息系统,使声音和影像信息能够大量复制和传播,对于形象而真实地记录历史,对于生动地传承和传播人类知识经验,都有重要意义; 3、电话的普及和发展,使远距离同时交流信息成为可能,人们的交流更方便、更密切,成为人们新的交际方式。4、广播和电视成为电子时代标志性的媒介,为新闻和广告的飞速发展提供新的条件,大众传播业空前繁荣;5、摄影、电影、音响、录像、广播、电视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娱乐方式,大大改变了社会面貌。六、网络传播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将网络命名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网络传播的意义: 1、网络传播弥补了人际传播覆盖面小、大众传播又缺乏互动性的缺陷; 2、网络技术集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于一身,数字技术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广容性、可查性和共享性,多媒体技术保证了信息传播的生动性、多样性、多功能性,而这些优点保证了它成为信息时代的宠儿; 3、网络技术深深影响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 4、网络成为一个人学习、工作、交际、娱乐的重要工具。 5、网络使地球变成地球村,新的阶层、新的语言、新的行为方式诞生了,对社会整个面貌及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缺点:1.网络带宽不够,传输速度较慢。 2. 冗余信息、有害信息的泛滥和盗版侵权现象严重。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我们今天所谈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互联网络。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124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二、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类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的类型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为副语言第二类是体态符号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或介入进来的并不仅仅是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以及传播情境所形成的意义等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第五章:传播过程与模式研究第二节 主要传播模式简介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二、循环和互动模式 三 、 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传播的一种主要类型,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家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的探讨: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查尔斯·赖特补充一个娱乐功能。(1957:《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传播三种功能:(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4、施拉姆的总结: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第 七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研究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把关人”理论  1.卢因的把关概念 2、   怀特的守门模式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4、巴斯“双重行动模式” 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理论二、自由主义理论三、社会责任论四、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 1、代表人物《论出版自由》的作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弥尔顿,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美国独立战争年代的精神领袖《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以及《论自由》作者米尔 2、自由主义理论两大原理自我修正原理:人是具有理性的观点的公开市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三、社会责任论 第八章   受众分析第一节 受众概说受众的基本权利 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第二节:有关受众的几种理论一、中弹即倒的受众 二、联合御敌的受众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一、中弹即倒的受众 背景:P176 1、当时盛极一时的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观,同大众社会理论的受众观相结合,对魔弹的走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魔弹论或靶子论问世的关键还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大规模的宣传战,以及围绕它的大量宣传研究,魔弹论或靶子论正是这种宣传战及其宣传研究的一大理论化的表现。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二、联合御敌的受众 一.个体差异论二、社会类别论三、社会关系论 区别魔弹论认为攻方取胜容易,因为守方孤立无援,形如靶子;而有限效果论认为攻方取胜不易,因为守方联合御敌。很难征服 四、关于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媒介 研究 一,媒介概念 1、广义上: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媒介。 2、狭义的层面,主要是指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电视、报纸、广播)、渠道、中介物、工具和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报社、出版社、电视台、电台) 二、有关传播媒介的几种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48 著作:《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以及《媒介即讯息》等著作。逝世后又出版了与他人合著的《地球村》。 三个著名的观点: “媒介即讯息” “媒介: 人的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1) 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 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三.媒介现实社会影响 1、媒介内容的影响李普曼:拟态环境藤竹晓: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2、媒介工具的影响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采用塞弗林和坦卡德的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时期。一、早期的“子弹论”或“靶子论”“皮下注射论”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射中靶子,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之间支配他们的行动。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从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2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1960 (一)《人民的选择》 理论假说包括: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极传播。 什么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特征: (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1、《个人影响》重要贡献:提出了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 的概念。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的性质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 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选择性记忆: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 2、《创新与普及》 根据新事物普及过程调查的结果,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 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五)使用与满足研究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 说服艺术 一、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二、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三、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四、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二、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可信性效果”的概念: “休眠效果”。 三.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二)、“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三)、先说后说孰更有利(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五)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四、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自信心假说:第四节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议程设置理论”假说的提出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1.“议程设置理论”假说的提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正式提出。 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新闻媒介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第一种机制称作“0/1”效果或“知觉模式”,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第二种机制称作“0/1/2”效果或者“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第三种机制称作“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深入的研究。(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4)将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1)传播学者重新发现了媒体所蕴藏的能量,而此前却认为它效果甚微。(2)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3)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此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 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她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效果观: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至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否定方面:(1)它并未证明这个假说具有普遍适用性。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个假说的理论前提上。 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2)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或少数派的作用。 意义:第一,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VmF红软基地

展开

同类推荐

热门PPT

相关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