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菏泽单县介绍ppt课件,主要介绍了单县的由来、浮龙湖的由来、老君庙、琴台的由来、琴台与四君子、吕后故乡锢堆的由来、包公与捉妖洞、百寿坊和百狮坊、湖西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单县羊肉汤、特色小吃等内容。原始社会末期,舜的老师单卷(亦写作善卷、亶卷)及其部落就生活在单县一带,他们过着半耕半渔半牧的生活。单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Shan Xia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菏泽市的东南角。地处北纬34°34′~34°56′,东经 115°48′~116°24′。东邻江苏省丰县,东南与安徽省砀山县接壤,西及西北与曹县、成武县毗连,南隔黄河故道与河南省虞城县、商丘市相望,东北与金乡县接壤。面积1702平方公里,人口117.1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单城镇,在省会济南东北方向260公里处。为山东省菏泽市辖县。素有“中原锁钥,四省通衢”之称的单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就在这里劳动生息。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改单父邑为单父县,至今已2232年。单县历史上曾5次为国,4次为州,一次为府,2次置军,3次置专署,终以县至今,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单县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欢迎点击下载菏泽单县介绍ppt课件哦。
菏泽单县介绍ppt课件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城市旅游课件类型的PowerPoint.
我的家乡
11文专19班
万爱丽
单县小城
单县的由来
浮龙湖的由来
老君庙
琴台的由来
琴台与四君子
吕后故乡
锢堆的由来
包公与捉妖洞
百寿坊和百狮坊
湖西区抗战烈士纪念塔
单县羊肉汤
特色小吃
单县
原始社会末期,舜的老师单卷(亦写作善卷、亶卷)及其部落就生活在单县一带,他们过着半耕半渔半牧的生活。
单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Shan Xia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菏泽市的东南角。地处北纬34°34′~34°56′,东经 115°48′~116°24′。东邻江苏省丰县,东南与安徽省砀山县接壤,西及西北与曹县、成武县毗连,南隔黄河故道与河南省虞城县、商丘市相望,东北与金乡县接壤。面积1702平方公里,人口117.1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单城镇,在省会济南东北方向260公里处。为山东省菏泽市辖县。
素有“中原锁钥,四省通衢”之称的单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就在这里劳动生息。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改单父邑为单父县,至今已2232年。单县历史上曾5次为国,4次为州,一次为府,2次置军,3次置专署,终以县至今,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单县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浮龙湖传说
谁也说不清何朝何代单城西南落下一个大湖,幅阔数百里,碧波荡漾,冬日地冻三尺不见冰凌,夏日凉风习习不见蛙鸣。老人讲:淫雨数日不见水涨,白日大旱不见水落。水清可见底,无风三尺浪。水鸟嬉戏,柳丝垂岸。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块宝地,属仙人所指。
相传盘古开天地,因疲惫拖斧而行划出了黄河。号称铜头铁尾豆腐腰的黄河,拐了九九八十一道湾,在七七四十九道湾的腋下有个小村庄,户不过三十,人丁愈百五十口。此村南靠黄河,北依土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村虽无沃土,但年年五谷丰登,加上可耕可渔,也算富庶。村东有户人家,居家两口,祖传何名,因排行数首,众人送号何老大。夫妻相敬如宾,可不惑之年不见子女,一日其妻梦见院中荷塘荷花中端坐一小女,至梦醒还惊喜若狂。十月便生下一千金,取名何仙。小女生来俊俏,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讨人喜爱。七岁时发一次高烧,数日不省人事。何老大夫妻非常害怕,天天到何神庙烧香,保佑小女平安,数日后小女康复。据小女讲,她到了天空见识很多仙人,学到了本领。从此小女越发诱人,琴棋书画无师自通,女红针指远近闻名。善良的三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耕晚渔,生活可算殷实。转眼数年,小女初长成。由于庭院傍道,每日来往行人不断,借宿吃喝,老汉从不计较,邻里百姓都非常敬重这位老者。一日天色已晚,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年方二十,虽衣着破烂,但眉宇间透着一股灵气。来者不拒,大大咧咧,饮不避主,餐不视桌,日寝夜游,数日不见有辞之意。时下老者有些不悦,但不便启口。一日傍晚,狂风大作,来客不翼而飞。走后留下一纸,写道:“七七四十九到晚,龙王在此建家园,待到二月二日时,废桑启渔造大船。”老汉见字,百思不得其解,女儿却看重其中奥妙,非让父亲买木料造船不可,老父不愿,父说不服女,女说不服父,一段时间相安无事。
浮龙湖传说
自相公走后,人们发现空中一怪云,时红时黑,时而成大团,时而化为一条巨龙,那爪、那鳞、那头、那尾栩栩如生,巨龙之大数十里,吞云吐雾,万里无云,静卧不动,狂风大作,固守不散。数日便在百姓中产生恐惧。胆大的照常劳作,小胆的则烧香求个平安。待到二月二日何仙一反常态,不吃不喝,疯疯癫癫,窃窃私语:“七七四十九到晚,龙王在此建家园,等到七月七日至,平地大川好行船。”并挨家劝说打造船只。何老疼女心急,带头造起船来,这是村内大哗,骂声、责怪声不断。老汉一心造船,全不入耳。弃渔荒苗,眼看败落。这是老夫妻到处游说,只要我们到造四十九条船,我女便病处。好心人可怜这一对老夫妻,也开始动手打造船只,一段时间,村内还算热闹。
七月一日,天空下着火,赤日炎炎,风不动,数不摇,真是热煞人。突然老汉家来了一为可人,老汉定睛一看,还是那位年轻的食客,不同的是他换了一身小生打扮,穿戴讲究非官宦之家而不能及,身背一口青锋宝剑。来着一反常态,举止大方,礼仪得体,谈吐有序,酒足饭饱之后,来着问:“天无淫雨河无大水,老汉为何打造船只”。老汉一指小女道,这是疯女所为。这是小生看了一眼何女,只见这女子生的眉清目秀,如芙蓉出水,不妨多看了几眼,只见那姑娘顿时精神大振,红霞满腮,更显得水灵。谈笑间,老者看出来者不凡,便问:“空中怪云是何物?”小生不加思索,脱口而出:“龙王三太子,出海作恶”。老汉听罢,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再问:“敢问相公尊姓大名,家住何方。”来者半醒半睡随手拿起两个酒杯,口口相对推至桌心道:“云游四海处处家,不商不渔不种麻,专管时间不平事,一杯薄酒算报答。”说毕,伏案而睡,鼾声渐起。五日后,那怪云又呈龙状,吞云吐雾,村内人心惶惶。夜间小生突然不见去踪,只见空中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顿时倾盆大雨,黄河大喉。村内人家哪个还敢入睡,平地开始积水,半夜时分,只见空中时而红、进而火,并有兵器相击之声。说时迟,那时快,黄河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一泻千里。村内大乱,有船者纷纷登船,无船者,借助木板,顺势而下。何仙大呼,唤众人登船,自己却卷入水中。数月后,逃生者思乡返故里,只见冲积一岗,如浮水中,平坦入境,且植物茂密,便取名浮岗,数日后浮水归并南边,形成大湖。老汉思女每日必唤仙儿,一日抬头忽见小生携小女从云中飘过,时下正值月圆。从此每月圆时,老浮起在湖边望女,从此有了月亮湾。再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吕洞宾携何仙姑所至,降了龙王三太子,救了百姓,人们为了报答救生之恩,每年七月七日都到湖边来祭奠,并能看到二仙云游。据说吕洞宾每年必到,后来才有单城晒仙台(琴台)。相传大禹治水路过此地道:湖中索蛟,天下太平。再后来刘邦从湖边娶吕雉,始走皇位,终兴大业。 现在有胆大者,浮舟至湖中,仍能看到两只龙眼,深不及底,从此大湖永不干。相传李白听了此故事,取名浮龙湖
老君庙
孟渚泽,中国古代四大名泽之一。方圆百里,烟波浩瀚芦获千顷抽香,荷花万塘飘香,风光古朴优美。公元前487年—公元前478年,老子隐居于此,劝农桑、施教化、掘玄井、续缕堤、布村建寨、参悟玄机,构建了“无为而治”之经典—老君十八寨。老子西出函谷关,当地百姓建庙以祭之。
据庙内碑考:唐明皇去泰山封禅返京途中经过老君寨。拜谒后,帑款重建老君庙。后经历代多次整修扩建,到清为止,规模宏大、气宇非凡,成为单县八大寺院之一。至抗战之前,仍具规模,香火甚盛,一些名官达官、文人雅士多往朝拜。
层层殿阁、迭迭廊房。山门外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自清幽,一林松柏傲霜寒。钟楼摩雾、飞檐映霞彩。紫弯阶舞带玉语,青鸟往来传佳音,清虚仙境人事少、寂静泉林道心生,真是人间洞府神仙福地!
近前,巍峨山门一座,红漆大门流光溢彩,门联一对:上联,百世流芳周柱史;下联,千古传颂人中龙。大门一条通道通往殿前。沿通道而进,迎面一座二门,而厢房罗列。二门也有一联曰:“五岳圭凌河气势,六经根底史波澜”,字迹遒劲,乃清翰林李经野所撰书。走近老君太极殿,就间正殿,北临浮龙古潭,坡陡势高拔地而走,有君临天下感。大殿飞檐斗拱,重梁迭架,青砖碧瓦、清雅肃正。殿脊二龙戏珠,脊兽嵯峨峥嵘。钢叉云燕直指碧空,殿角金铃玲珑声脆。
正殿门联乃嘉庆皇帝御笔亲题:“一钩帘幕红尘远,半塌琴书宇宙长”,黑底金字,飞龙走凤、潇洒飘逸。殿内供老君檀木雕像,高达丈余。老君执拂尘,秀眉、大耳、脑袋高耸、白髯飘飘、慈眼祥目,恍如真人。殿前角一隅,老君坐骑青牛横卧一边,慢条斯理、神态安然、如梦如幻、真假难辨。
正殿东西各列六间配殿,供奉历朝得道成仙之祖。也有名联一幅:“厅前持杖看云起,松下烹茶待鹤归”。字体肃正端丽,乃清大学士礼部尚书刘墉所题。
整座庙宇计有三重门、二阁楼(藏经阁),大小殿堂三十余间。除此之外,除此之外,左右前后且有天爷庙、关帝庙、财神庙、峨嵋姑娘庙、韦陀庙和徐公祠十余所庙观,密密匝匝环绕老君庙周围、星罗斗布,形成“一庙多观,观庙相连”的奇特景象。
其中,关帝庙大门一联:“青龙刀斩除旱魃,赤兔马带来甘霖”。殿门联是:秉烛非避嫌此夜心中思汉;华容岂报德,当时眼下无曹。内殿关公: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捋美髯、绿袍金甲、夜读春秋、正气凛凛、气贯长虹。
**战争期间,老君庙曾遭到多次破坏。以后又有人借破除封建迷信,将老君庙几乎破坏殆尽。至2007年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重建老君庙,并建“老子文化研究院”,已颇具规模。时至2010年,浮龙湖开发之际,老君寨千里古堤下,修建成一条旅游生态路,修复了老君寨墙,古堤湖畔林木花草高低有致,亭台码头点缀其间,把老君庙映衬的更加巍峨庄严。
琴台
古单父人认为“单县的灵秀在台”。这台,便指单父琴台。说明古单父人对琴台的推崇。
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他“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为政三载,“百姓化之”,以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单父大治。宓公于政暇,辄登临城北一土阜上抚琴。故后人称其治为“鸣琴而治”,称此阜为“琴台”。
琴台,位于今城东南部。它前枕长堤,后倚仙人湖,东临天台庙,西望栖霞山。古涞水之潺潺清流,经其前而逶迤东去。更有晒仙台傍其左,仙人井靠其右,一派秀色,一派仙气,确是诱人之胜境。
宓子走后,琴台似冷清了。查遍汉晋古籍,皆无有关琴台的片言只语。只是台上两株葱茂挺立的大柏,据说是汉代人所植。至唐天保年间,“竹溪六逸”之一的陶沔为单父尉,慕宓子及其继任巫马施之贤,乃重筑琴台,形为半月,故又名半月台。为纪念宓巫二贤,陶沔于其上建立“二贤祠”以祀之。此后,屡圮屡修。清康熙时,知县金天定于台上建前堂,榜曰:琴台;重建山门三间,榜曰:琴台书院。乾隆时,知县李昌枝又重修扩建。之后,又经多次修建,琴台渐成规模。据民国本《县志》记载,琴台有正厅三间、东西庑及左右厢房各三间、南北住房各三间,另有厨房、食堂、过道、亭榭。月台前堂三间,门嵌“琴台”二字。大门三间,高悬“琴台书院”横匾。以后又建东西考棚,供县试科考之用。清末之琴台,已臻繁荣。其建筑群雄踞于琴台之上,高屋建瓴,飞檐斗角,殿廊亭榭,相映生辉。其环境深远幽静,花卉滋荣,翠柏如盖,古槐垂荫。院内碑石林立,西边石壁上镌刻着历代名家的诗词。室内古籍盈橱,墙上悬挂着历代大家的书画。当时的琴台,不仅是名胜遗迹,而且是单县的文化传承中心。
琴台声名远播,缘于宓巫,兴于历代文人雅士的登台吟咏唱和。他们写下大量灿烂的诗词,给它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数次游单,其中曾与杜甫、高适等同来。他们登台凭吊,缅怀先贤,赏玩美景,指点江山,按捺不住涌动的心潮,一篇篇诗作脱口而出。李白有《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之作。通过诗作我们看到,诗人登高远眺,只见单父秋景迷人,寒梧、秋山、桑柘、绿水,组成一幅美妙的“秋色图”,本欲“过江去”,但“爱此”而“踟蹰”,单父之地的美景让诗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高适有《同群公秋登琴台》之作,抒发了人去台空之感慨。杜甫离单之后,又补写了《昔游》一诗,回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的情状,表达了“赋诗独流涕,乱世思贤才”的不满现实,渴求猛士、将帅的急切心情。唐后,历代吟咏琴台之诗人,不胜枚举,至清尤众。就可查的诗词作品,至今已有三千之多。其内容,高适的一首《宓公琴台》可概括:“宓子昔与政,鸣琴登此台。琴和人亦闲,千载称其才。临眺忽悽怆,人琴安在哉。悠悠此天埌,唯有颂声来。”
民国时期,琴台已走向败落,但还残留些旧房,作了弘毅小学的校舍。单县被日寇占领后,小学解散,几排平房日渐坍塌,两株汉柏及门前的唐槐,亦先后枯死。空空的土台,因雨水冲刷,台面也日渐缩小了。1945年,抗战胜利。为纪念死难烈士,便在琴台上筑起湖西区抗战烈士纪念塔。从此,琴台不复存在,仅留其空名而已。
琴台与四君子
唐朝时,单父县尉陶沔在这里筑土为台,台为前方后圆,呈半月状,故又被称为半月台;又因为单县时称单父,也被称为单父台。
其时李白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正在这位大诗人失意的时候,县尉陶沔不失时机地邀请了李白、杜甫、高适三位著名诗人联袂来此游玩。陶县尉陪着三位著名的大诗人在这个台子上吟诗作赋,好不风流,被后人称之为“琴台四君子”。现在单县酒厂出产的“四君子酒”,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李大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诗篇,经后人考证,据说有八篇之多,这篇《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说的就是这次游历的来龙去脉、所观所思: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杜大诗人、高大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什么诗篇,多少诗篇,因时间仓促,来不及细查。只是查到杜大诗人在多年之后的《昔游》一诗中,还提到这次游历:“昔者与高(适)李(白),晚登单父台。……”
吕后 简说
吕后在历史上算是个出了名的人,至今仍有许多人一提到吕后的狠毒和权变就心悸。
然而早年的吕后并不如此,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她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泅水亭长,亭长也就相当今天的派出所长。
吕后的父亲过生日,吕后的父亲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刘邦拍马屁,当然要去祝寿,刘
邦没有什么钱,但他脸皮厚,胆子大,居然虚报一笔礼品就堂而皇之人席。这事是少见
的,吕后父亲知道后,本是带些怒气出来瞧瞧,一见却大吃一惊,因为吕后的父亲精于 相人之术,刘邦隆准龙颜,有天日之表,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当机立断,不顾妻子的反 对,把爱女嫁给了芝麻绿豆般的小官刘邦。
吕后(?~公元前180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名字叫雉,秦朝时(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单父县(今中国东部的山东单县)人。
锢堆的由来
单县的村落中,有些以堌堆命名。如城西南二里的吴堌堆、城东南三里的张堌堆、城东北三十五里的李堌堆等。如今,这些村庄都在平地上,缘何叫堌堆?其实,这些地方过去确实是大堌堆,而且是原始社会末期就有的堌堆。
远古的人们,为避水患,不得不到高处居住。而单县这一带,是黄河下游冲积大平原,找不到高处,人们便不得不堆土成堌堆,在上面建房居住。水越高,堌堆便堆得越高。不知过了多少年代,人们有了治水的方法和经验,于是水下去了,住在高高的堌堆上生活很不方便,便下到平地上来。原住的堌堆便成了遗址。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堌堆可以利用,造墓地,盖寺庙,于是有些堌堆便被保留下来,而多数堌堆,却任由雨水冲刷,成了平地,甚至大坑。所以说,这些堌堆是原始社会人们居住的古遗址。我县这种遗址很多。通过地下遗物、土层分析等查实,单县已发现堌堆遗址十三处。
包公与捉妖洞
单城东南五里有个高大的堌堆,称“张堌堆”,又名岍山,是全县的最高点,单县唯一可以称为“山”的地方。这里堆高林密,荒草枯棵,鹰蛇盘踞,狐兔出没,猫头鹰的怪叫令人毛骨悚然。传说这里很“紧”,周围二三里没人家,平时没有四五个人结伴也没谁敢前往。山下面有个洞,黑咕隆咚、深不见底、阴森可怕、瘴气熏天,人们犹避之不及,竟无人敢打探个究竟。
大宋朝的时候,单州地近京城,为繁华之要地,可是好几任州官接连失踪。凡政治清明、为民作主的好官上任不到几个月就莫名其妙的找不到了。朝廷很着急,改派一名武官上任,这武官时时小心,处处提防,整天宝刀不离身,可是没撑半年也没影了。奇怪了,人们传说是单州出妖怪了。有的朝臣建议,单州一职非政治清明、敢斗邪恶的包拯不能胜任,于是皇帝派老包来单州任职。
老包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人来单州上任。不几天就有不少人家来告状,很多人家少牛少羊,还有一位老太太披头散发跑上公堂,说儿媳妇不见了。老包带人赶到现场,也没找到啥线索,心里感到奇怪。
时间长了,老包发现县衙里的几名公差有些异样,走路听不见脚底响,眼珠子有时放绿光。他心中怀疑,顿生一计,就命下人买了一些竹竿,打通竹节,里面装上石灰面。当天晚上县衙内大摆酒宴,招请众衙役入座。老包说:“列位连日辛苦,今日薄酒相待,请诸位开怀畅饮。”那些公差见老包也不过如此,一个个放松了警惕,就都放开酒量喝了起来。喝到三更天,一个个东倒西歪都醉的差不了。老包说:“各位醉成这样,衙门里无车马相送,我放心不下,就给每位一根拐棍,走路也好稳当些。”就叫下人给每人一根竹竿,让他们拄着回家休息。天亮后,老包便领着王朝马汉等人沿着竹竿眼漏出的白印找去,出了城直往东南,顺着一条田间小路又走了好几里,到了张堌堆,石灰印没有了。老包仔细观察,发现了堌堆下的洞口,不用问,准是妖精的窝。老包令人在洞口点起火来,往火里放辣椒、石灰面,再从外面一扇风,呛人的黑烟滚滚地往洞里直灌进去。火越烧越旺,烟越来越浓,就听见洞里鬼哭狼嚎,乱成一团。大火烧了足足一个时辰,洞里没动静了,众人挖开洞一看,许多妖怪狐精都被熏死了。
从此,单县太平了,老包捉妖的故事也越传越广
百寿坊和百狮坊
百寿坊俗称朱家牌坊,位于单县城内胜利北街,乃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叔琪妻孔氏而建,因雕有一百个不同书体的"寿"字而得名。坊以青色鱼子状石灰岩构成,通高l3米、宽8米,四柱三间三层楼阁式建筑。.以前后坊心边沿浮雕百个不同书体的“寿”字得名。该坊的规模、形制、结构和百狮坊相同,雕刻内容除狮、龙、牡丹还有鹤、凤、梅花、菊花等。
百寿坊构筑精巧宏伟,雕刻精细生动
百寿坊构筑精巧宏伟,雕刻精细生动,可与百狮坊媲美。且不说那娇健神俊的雄狮,绕柱回舞的蛟龙或饰满额枋的牡丹,单说那正间上额枋透雕的祥云飞鹤或饰满额枋的牡丹,次间上额枋浮雕的对翔鸾凤,就足以使人留连忘返,遐思不已。仙鹤自古是幸福长寿的象征,和变形的“卐”字云纹联在一起,寓意“福寿万年”。凤和龙一样,是人们神化的艺术形象,龙威武严肃,象征男性的坚毅刚强;凤艳丽优美,象征女性的美貌温柔。狮座左右两面浮雕的圆形、方形蟠螭、鹤凤图案,刀法简洁洗炼,造型古朴优美。狮座夹柱板上浮雕四幅花鸟画,如牡丹舞蝶、牡丹芙蓉梅花喜鹊、梅竹带、桃花春燕、山茶锦鸡、水仙、海棠、秋葵、玉兰等,构图新颖,雕刻精致,花卉争奇斗艳,虫羽生动逼真。牡丹舞蝶寓意“富贵无敌”,牡丹芙蓉寓意“富贵荣华”,梅花喜鹊寓意“喜上眉梢”,梅竹录带寓意“齐眉祝寿”。看来这些能工巧匠是善于以谐意和隐喻的手法表现某种吉庆含意的,这也是中国雕刻、刺绣、剪纸等工艺品的传统习惯。
百狮坊俗称张家牌坊,位于张家牌坊街东端,清乾隆四十三年(公无一七七八年)为赠文林郎张蒲妻朱氏而建。该坊用青石仿木结构建造,通体雕刻,宽九米,高约十四米,四柱三间,五楼式,歇山顶。正间楼檐下六垛斗拱,次间上、下楼檐下各三垛斗栽。
编辑本段百狮坊建筑特色
全坊上下间架有致,搭配均衡匀称。坊上石雕不论狮子、云龙、牡丹还是吻兽、象尊,无不注意刚健与柔和融会,动、静神态协调,使其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八根夹柱分八组精雕一百个石狮。大狮子巨头、卷毛、突目、隆鼻、阔口、利齿、巍然蹲踞,娇健威猛。每个大狮子身上攀附着五个小狮子,姿态各异,生动传神:有的相互嬉戏,有的挠痒自娱,有的被按在大狮子足下,缩头伸腿,奋力支撑,有的伏在大狮子腿上,或亲吻着大狮小腿,或抚弄着大狮项铃。其柔呢爱恋的神态,十分动人。狮座的前、左、右三面,浮雕圆形方形松狮图,狮子三两不一,蹦跳翻滚,争戏绣球。每根立柱所雕四条蛟龙在柔媚飘逸的祥云间卷舒出没,盘旋回舞。正间上下额极、次间额枋及正檐下“圣旨”匾的四周,均镂透雕“二龙戏珠”。石龙怒目奋爪,摇头弄尾,如腾似飞。正间中额枋上分三层镂空透雕“串枝牡丹”。那花中之王,在祥云掩映中花蕊半吐,枝叶扶疏,显示出雍荣华贵的气派。给人以五彩缤纷、香沁肺腑之感。画面的构思,雕刻的精巧,均达到鬼斧神工的高度。尽管它有着“富贵万年”的寓意,但人们赞叹的仍是它那精湛的艺术造诣。楼檐下兽斗花拱,如意板承托,脊檐角上雕配的吻兽、象尊、岔兽和狮、鱼、海马、跑兽皆造形优美,生动传神。吻尾外卷张口吞脊;象驮宝瓶,憨态可掬。正脊中间雕塑二龙朝天,共托一瓶类东西,象塔刹一样高耸其中。其它部位,如脊、枋心沿、雀替板、松狮图周围等,也均浮雕、平雕成夔龙、牡丹、菊花、团鹤、团寿、“卐”字等吉祥图案。或寓意“富贵团圆”,或寓意“举家长寿”。据说正间下坊板的孔鼻上还悬挂一石雕鸟笼,架上石鸟,神态活现。统观整座牌坊结构精巧,壮观恢宏,雕刻精细,剔透玲珑,繁而不乱,主次分明,堪称全国罕见的清代石雕艺术。
湖西区抗战烈士纪念塔
抗战期间,日、蒋、汪和八路军四方势力在这里群雄逐鹿。日军占据着县城;国军活动在县城四周;八路军则在县境东、南方的苏、鲁、豫、皖边界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八年抗战,艰苦异常。县城四周的国军在抗战中损失惨重,特别是1942年由日军发起的“潘庄战役”,更是将国军中将师长朱世勤率领的暂编三十师几乎全部歼灭。其残部或者转移到外地,或者投靠了县城的日军。结果到日本投降的时候,只有八路军进城受降。单县县城,也就成了中共湖西区委、湖西专署的驻地。(湖西专区是指鲁西南微山湖以西地区,辖单县、金乡、鱼台、巨野、城武、嘉样、复程等7县及单县城关区。1953年7月撤销。)
1945年10月,湖西专署在这里建起了湖西区抗战烈士陵园。陵园建在与琴台隔护堤河相望的堤南的空地上,有烈士墓、烈士纪念亭等建筑,四周栽满了高大的杨树;而烈士纪念塔,就建在了一河一堤之隔的琴台上。
1946年,国军进攻山东解放区时,烈士塔被国军的炮火摧毁。1952年中共湖西区委重修了烈士塔及烈士陵园。
当年的烈士塔,在琴台上建有一圈一人多高的花砖围墙。围墙外面的台坡上,栽满了柏树围墙内更是密密麻麻地栽满了柏树,显得阴森森的(也可以叫庄严肃穆)。大门开在院子的正南方。进入大门,就看到承载烈士塔的高高的基座,基座不大,但是相当的高。基座前面是陡峭的台阶,攀登这些台阶在当年还是相当费力的。也有一些胆大的孩子则把台阶边上的石头护墙当作滑梯,坐在上面迅速地滑下。而这种举动,往往会召来大人的痛斥:“你不要命啦?!”
基座之上,就是烈士塔了。塔身呈正方形,用花岗石砌成,上窄下宽,足足有十多米高。塔顶是一颗木制的红五角星。塔的正面(南面),镌刻着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湖西区抗战烈士纪念塔,落款为:潘复生 并建立起来了复古大殿《英雄阁》
单县羊肉汤
单县羊肉汤已有数千年历史。原始社会末期,舜的老师单卷(亦写作善卷、亶卷)及其部落就生活在单县一带,他们过着半耕半渔半牧的生活。当时饲养的家畜主要是青山羊,而羊的吃法,由烧烤演变为主要吃肉喝汤。单县羊肉汤经过几千年的改进,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其正式挂牌面向市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单县羊肉汤呈白色乳状,鲜洁爽口、不腥不膻、不粘不腻,独具特色。其名目繁多,品种各异,肥的油泛脂溢,瘦的白中透红。天花汤健脑明目,适合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食用;口条汤壮身补血,最宜病愈大补;肚丝汤可细嚼慢饮,眼窝汤肉烂如泥,奶渣汤沙苏带甜,还有马蜂窝汤、三孔桥汤、腰花汤、肺叶汤、肥瘦汤等多种,各具风味。八十年代,即被收入中国名菜谱。
1908年,单县人徐桂立、曹西胜、朱克勋三人在单县城开设“三义和汤馆”正式挂牌经营羊肉汤。1939年,三家分开。由于徐桂立制作精细,不断改进提高,在竞争中占了上风,远近驰名,被公认为单县羊肉汤的正宗。
单县羊肉汤
1951年,周永歧、吕运法、窦保德在单县刘隅首开办“三义春羊肉汤馆”。周永歧是徐家的徒弟,他13岁就学制羊肉汤,手艺不断提高。周永歧又培养了王德田、刘允魁、韩令臣、谢成礼、毛献文等。为单县羊肉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来单县品尝了羊肉汤,临走时特意装了七坛子,每坛50斤,用汽车运到沈鸿烈处赏军。
1948年12月20日,刘伯承、陈毅来单县,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乔石、杨得志等相继来单县,都品尝了单县羊肉汤,均赞不绝口。1999年12月2日至3日,胡锦涛视察单县,单县人民以单县羊肉汤热诚招待。
单县羊肉汤由于受羊、水和熬制技术的限制,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扩散较慢。近20年来,已发展到苏鲁豫皖和东北及北京等地。
为了解决携带和保鲜问题,二十世纪末,单县有志青年张世河敢想敢干,自筹资金,经多次试验,成功制作出了固体羊肉汤和罐装羊肉汤,投放市场后受到人们欢迎。单县羊肉汤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苏鲁豫皖饮食业的一枝奇葩,为地方带来了荣誉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单县羊肉汤的的特点是:"色泽光亮,呈乳白色;汤质优美,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鲜美异常。羊肉汤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天花(羊脑)汤有健脑明目之功,尤其适合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饮用;口条汤有壮身补血之能,最宜病愈大补者常食;肚丝汤肥中带瘦,奶渣汤沙酥带甜,还有马峰窝汤、三孔桥汤、羊杂汤等,达72种之多
特色小吃
吊炉烧饼
煎知了猴
烘杨槐花
红芋叶子窝窝
炸糖糕
蒸马蜂菜
馓子
烙馍
水煎包
死面锅饼
榆钱窝窝
鸡蛋蒜
蜜三刀
特色小吃
特色小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