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孔融让梨介绍PPT,分析“我不会让梨”的事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等内容。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末文学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子。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由于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所杀。孔融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让梨介绍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人物PPT类型的PowerPoint.
孔融不让梨有错吗?
孔融让梨有错吗?
【“我不会让梨”就错了?】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000次,评论400多条。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去引导孩子。这个红叉很粗暴,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让。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 “让梨”的好。 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做法就可以了,只要没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 有人表示感同身受,他说:我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说,把“大”字加上一点,是什么字?我外甥写成“犬”,被老师判了“×”,据说唯一正确答案是“太”。 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还有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这道题并不是语文题,而是思想品德题,或者是心理测试题。
有人赞成:小学语文课和德育无法脱节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道题有问题,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其实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 “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就很无聊了。人和兽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这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人性吗?” 也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这题没毛病,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样?那可以答:我不会让梨。 ”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