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中国人口问题ppt,包括了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中国人口问题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中国人口问题选讲 中国十大人口问题 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三, 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四,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五,“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六,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七,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 八,“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 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选讲内容 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二、社会老化与“空巢”现象 三、“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一、中国陷入 “超低生育率”陷阱 中国的421家庭模式 在1950-2100年的150年间,中国总人口的运行轨迹就如同过山车。人口学者的主流预测是,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中国的总人口峰值将远低于15亿,很可能低于14.5亿;同时,人口高峰发生的时间会在十多年后,此后将较快下降。即便按照乐观的估计,到2100年中国总人口规模也将缩小至7.5亿以内。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妇女生育率维持在6.0左右,此后生育率一直下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下降幅度就更大了。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前一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14,与更替水平持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生主管部门宣布我国生育率为1.8,已进入低生育率阶段。 相关概念: 生育率 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总和生育率 指一个国家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彻底颠覆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总和生育率为1.8的说法。 “现在从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总和生育率1.4-1.5之间。”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 “1.8这个数据从来没有人口普查或者人口调查数据的支持。这个数据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所有的调查,都在1.5以下了,肯定我们国家的生育率没有这么低。他们认为1.8可能还比较合适。这样数据就说到现在。” ——上海社科院教授梁中堂 依据1.8,计生委在上世纪末宣称“我国总人口将于21世纪中叶达到16亿的高峰”。作为人口计生委专家的左学金曾当面向一些领导指出,中国人口绝不会达到16亿的峰值,而且峰值出现也不会迟至21世纪中叶。而计生委则回应“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 几年后,计生委便将中国人口峰值的估计调整为15亿。1个亿的预测差,在左学金看来全然没有科学的严肃性。 1.8的由来 计生委的1.8生育率影响甚远。依据计生委提供的数据,联合国人口司曾在2008年版的《世界人口前景》中将2000-2010年的中国生育率设定为1.77,并假定生育率会在2020-2025上升到1.85并一直保持下去。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助理教授蔡泳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宝昌无法认同,在2009年底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生育前景会议上,向联合国人口司指出,应该根据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各大机构的研究结果来估计中国的生育率,而不是简单采用,或倚重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其后,他们再和联合国人口司负责中国方面的官员交流、沟通。联合国于2011年5月3日公布的2010版的《世界人口前景》,才将中国的2000-2005和2005-2010的生育率下调到了1.70和1.64。 1.8之所以失实,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将之归结于缺乏像其他公共决策那样的“三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持“低生育率”观点的主要人口学者全被计生委“排除”。 中国总人口变动趋势 数据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向南方周末提供 0-14岁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动趋势 数据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向南方周末提供 15-64岁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动趋势 数据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向南方周末提供 长期的超低生育率 在现行生育政策下,人口学者们认为我国长期处于超低生育率的状况下,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 最直接后果是人口结构不合理。 最合理的社会结构是一个橄榄型,从人口年龄结构来说,老中青得有比较合理的比例,负担都不是太重,相对生活比较容易。 中国现在16%这样一个年轻人口比重,不应当再低了。再低的话,未来会有很多问题。 “现在如果是户籍人口的话,上海年轻人口比才7%,这种状况下,必须要大量引进外面的人口,才能平衡经济增长和对老年社会服务的需求。上海比较富裕,可以把外地人吸引到上海来,但是对整个中国来说,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整个中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年龄结构。” 经济后果——人口红利消失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的生育本质就是劳动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所以超低生育率将使我国面临劳动力日益减少的局面。这些年来,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是因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旦劳动力减少,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 二、社会老化与空巢现象 男人不容易 7月10日,全国老龄办发布新的老龄人口调查和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根据国际惯例,上述比例达到10%以上,即意味着跨入老龄化社会。 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对影成三人 当前,在我国城市社会,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家庭养老模式都受到巨大冲击。 一方面,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处于为生计而紧张奔忙中,中青年人的多重角色身份,让他们陷入困境,孝顺老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开始不再以四世同堂为荣,他们更愿意单独居住,这样既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又可以自由无拘束地生活。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与配偶同住的占44%。 老年空巢家庭 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这些家庭中的老人被称为空巢老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不可逆转。 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问题也不容忽视。专家们提出的“空巢综合症”就形象地概括了这一问题:老年人的孤独情绪,会导致老人性格抑郁、行为能力降低,记忆力和判断力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痴呆、老年抑郁症等老年性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 面对老年人的空巢化,如何养老才能使辛苦一辈子的老年人愉快地安度晚年,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北京晚报》联合搜狐网进行的一项“未来中国人如何养老”的调查显示(8745位网友参与),社区养老排在第一位,46.1%的人选择此项,接下来是居家养老(28.0%)和机构养老(26.0%)。这里的社区养老,是指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福利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新模式。 我国城市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面临不少实践难题。中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亟须破解 四个难题: 一是政府职责边界不清; 二是市场运行机制发育滞后; 三是服务队伍建设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四是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姑娘们的福音 导语: 男多女少这么严重,剩女们可以放心了,男人们肯定比你更危机,多出来的3000万,你总能找得着跟你适合的,可是那多出来的3000万男人可要和所有的人竞争呢。 “男女比例协调本是自然进化的规律,然而在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已成为一个社会顽疾。目前,除西藏之外,其他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偏高。” 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正常情况下,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103—107个男孩。 由于男孩的死亡率高于女孩,到了婚育年龄,男女数量趋于均等。因此,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 男女比例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108.47、111、119、118.06,将1982年以来,全国人口“三普”、“四普”、“五普”、“六普”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连成一条曲线,“V”型反转初露曙光。这意味着近年来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成效,但当下水平仍高出警戒线11个百分点。 “我们正进入一个‘男盈女亏’的时代。”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的累积效应已现端倪。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推算,目前我国0—19岁年龄段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2377万。10年后,上千万适龄男性可能面临“娶妻难”。 男女比例失调的后果 其直接影响是‘婚姻梯度挤压’现象凸显。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就会从低年龄女性中择偶,“老夫少妻”增多;挤压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别的地区发展,“城里哥找乡下妹”。 “婚姻挤压之痛不仅在于产生多少‘光棍’,更在于其后果主要由贫困人口承担。” 由于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比城市严重,今后“剩男”将更加沉积于边远贫困地区。贫穷又无子嗣的男性剧增,可能会增加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及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张建强调,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与人口老龄化交织,将加剧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性,未来的社会阶层结构、消费结构、组织结构等都将更为男性所主导,其深远危害,不亚于上世纪中叶的人口膨胀。 总结: 1、超低生育率问题 (1.8与1.4) 2、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 (10%与13.7%) 3、男女比例失调问题 (103-107与118.0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