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ppt

简介 相关

截图

教育目的ppt

简介

这是教育目的ppt,包括了概述(教育目的的界定与构成;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几种教育目的观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教育目的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第五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概述(教育目的的界定与构成;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几种教育目的观等)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第三节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教育目的的界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是人们对教育对象所要达到的规格和要求做出的规定。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二、教育目的的类型与构成类一: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来看,有国家的教育目的、政府或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类二:从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来看,有理想的教育目的和实际的教育目的类三: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来看,有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类四: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来看,有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政府的教育目的和社区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人 明确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 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什么人 规定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 规定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方针即目的论方针非目的论 · “方针包含目的” · “目的决定方针” “第三条道路”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一个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政策术语,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的范畴。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的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四、教育目的之体系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四、教育目的之体系五、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六、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 (三)文化本位论 (四)生活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特洛齐基本特点 :第一,倡导人性本位,强调教育的价值 第二,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第三,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Geog Kerschensteiner,1854-1857)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基本特点 :第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第二,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三)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李特斯普朗格主要特点:第一,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 第二,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四)生活本位论 赫伯特·斯宾塞:“教育生活准备说”, 杜威 :“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主张教育目的应从个人自身出发、根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它反对不顾儿童特点、强制儿童接近违背其天性的教育,把促进人完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它认为,个人的发展依据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人是社会的产物,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为此,要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规范和已有的人类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教育不再有别的目的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演变过程:国家层次的教育方针表述 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1957年的“三育两有”方针及1958年的政治方向强调 1982年《宪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1985年《决定》、1986年《义务教育法》:“四有”人才 1993年《纲要》、1995年《教育法》:基本成型 1999“素质教育决定”、2001“基础教育决定”、2002年十六大报告:局部调整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最高领导对教育目的第一次作概括性表述。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 2002 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原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基本内涵: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三、我国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 纵观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培养“劳动者”:总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标准社会主义方向:根本特点、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一、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五者的关系 智育 Vs 教学称谓问题 五育的概念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五育的关系各育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五育各具不同的作用、地位,担负着不同任务,都有是学校教育的有面组成部分,因此不能互相替代,互相等同,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五育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五育必须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它们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的结构上的联系 各育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不能截然分开各育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教育学生,指导学生和评价学生。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历史发展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对与素质有关问题的探讨 第二阶段:对素质的直接探讨 第三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探讨 酝酿尝试阶段(1987-1994) 典型示范阶段(1994-1997) 全面实施阶段(1997年至今) (全面发展教育 Vs 素质教育) 起步酝酿阶段(1987-1994) 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界开始了教育改革的探索。最早提出和使用素质教育一词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1987年柳斌同志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一文中最早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典型示范阶段(1994-1997)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6年2月,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开始区域性推广,国家在全国建立了10个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 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以法律性文件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全面推进阶段(1997-现在) 1997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全面部署实施素质教育。 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共有六项跨世纪工程,其中第一项就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进入了新阶段。全面发展教育 Vs 素质教育 “具体化说” “深化发展说” “联系区别说” “同一说” 朱开轩: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方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对贯彻教育方针产生了严重干扰,教育方针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许多方面不能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正是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基本内涵 指导思想 实质 基点 核心 主渠道 突破口 关键内容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基本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实质:实现“两全” 基点: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渠道:课堂教学突破口:考试制度的改革关键:转变教育观念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实践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三、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就是减少知识授受,降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要求把素质教育作为现行教育计划以外的一种教育,使学校教育形成正规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大系统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特长 素质教育就是吹拉弹唱?异化的素质教育异化的素质教育参考文献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扈中平等:《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Q5y红软基地

展开

同类推荐

热门PPT

相关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