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社会管理综合治理ppt,包括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社会治安的含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征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1、社会治安的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治安,也即社会治安,一般是指由具有社会安定和公共安全内容的国家法律法规所规范,并由国家强制力及与之相应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所维护和建立的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社会治安秩序;
二是指社会治安问题;
三是指社会治安工作;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法律概念。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和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完善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
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说,综合治理是符合辩证法的,也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比如,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就主张表里结合、标本兼治,预防为主、重在调养,综合施治、辩证施策。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征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 主体和客体
主体:指依法享有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权、责、利的各方而力量,包括领导决策主体、组织实施主体及其他参与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层次性和统合性。包括:
党委政府
党政军各有关部门和各人民团体
企事业单位
公民和群防群治组织
客体:是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指向的客观对象,是通过实行综合治理所要整治、防范和解决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违法犯罪问题
治安灾害事故
社会矛盾纠纷
公共安全问题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思想的形成、方针的提出和实际探索的阶段(1979—1990年)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路最先是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提出的。1979年,针对改革开放之初青少年违法犯罪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宣部等8个单位《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
1981年,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政法委《京、津、沪、穗、汉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纪要》,提出了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任务。这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综合治理”一词来概括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总方针。
1983年,中央作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明确了把打击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首要环节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严打”方针。
1989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各级党委统一负责,党委、政府都要有一位负责同志分管这项工作。自此,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休制,设立了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的阶段(1991—2000年)
2、组织开展重点治乱。
在中央综治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治乱活动。如,1991年至1993年,中央综治委先后部署开展了反盗窃专项斗争,重点治乱活动,打击取缔卖淫嫖娼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围歼车匪路霸、整顿铁路治安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
针对农村治安混乱状况,1994年6月,中央综治委会同中组部、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在江苏省吴江市联合召开全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部署开展农村治安整治。11月,中央综治委、公安部、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治保会工作的意见》。
3、大力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门工作。
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重点、难点问题,中央综治委分别会同公安部、劳动部、司法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团体,先后 召开会议,分别对这几项专门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研究制定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针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较弱的状况,中央综治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以基层安全创建为载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推进综合治理措施在基层的有效落实,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并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央综治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意见》。
5、部署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针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条件下社会矛盾纠纷突山的新情况,为推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及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中央综治委于2000年8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深入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至今)
1、全面部署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着力维护社会稳定.
4、深人开展平安建设.
5、狠抓考核评比工作,促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必须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
——必须始终坚持以基层平安建设为重点.
——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
——必须始终坚持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建设、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工作任务和范围
从全国范围来看,1991年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目标有过几次较大的调整:
1991年《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有力保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2005年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平安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以及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防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情况发生;二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三是维护城乡社会治安秩序,使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得到有效整治,防止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重大治安问题发生;四是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防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努力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五是依法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发生。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任务和范围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打击和预防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重点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加强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和改造,完善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
打击、防范、教育、管理、
建设、改造。
第二部分 为什么?
一、社会治安形势的判断
(一)社会治安大局保持稳定
1、刑事案件总量保持平稳
2、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抢劫等恶性犯罪案件明显减少
3、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有所收敛
4、社会面的治安管理秩序保持稳定
5、青少年犯罪稳中有降
6、大量民间治安纠纷得到有效调处
7、治安灾害事故明显减少
8、群众安全感保持较高水平
(二)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
网易上有个调查:“你所生活的环境安全吗?”结果选择安全的是3090票,选择“不安全”的是38978票。
2010年《法治蓝皮书》25日发布。蓝皮书指出,2010年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会比较严峻,由于社会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一些群体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加大,相对贫困人口增加,加上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2010年维稳压力不会减轻。
蓝皮书指出,从犯罪类型来看,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经济犯罪可能会持续增加。2010年青少年犯罪会继续延续前几年稳中有降的走势,其中网络犯罪和“90后”犯罪会逐步增多。
(三)大的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三七开或四六开的城乡人口结构,使得这个社会有一个很大的处理社会代价的空间。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一种将矛盾或危机分散化的效应。
第三、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和缓解许多问题提供了条件。
第四、政府掌握和运用资源的能力。
第五、在19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不同社会群体的追求也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第六、精英的联盟及其定型社会力量的形成。
第七、“市场主义话语”的形成。
第八、改革开放的30年中,政府在处理各种危机和矛盾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伟大创举,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部分 怎么办?
一、树立科学的稳定观
(一)、对过去稳定观的反思
1、重新思考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前的几十年中,由于我们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估计过分严重,使得我们搞了几十年的阶级斗争;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对不稳定因素、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估计过高,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中,稳定似乎成了一种终极性的否定因素,一切都要为稳定让路,凡是可能影响稳定的事情都要暂停;社会中哪怕鸡毛蒜皮的冲突和矛盾,都要上升到稳定和安定团结的高度;在党和政府工作中,影响稳定成了无法担当的政治责任,在一般民众那里,稳定成为一种无需论证的话语。
2、稳定问题往往被泛化
某县确定的“不稳定因素排查表”
“不稳定因素”包括:因房地产交易,城镇房屋拆迁,建筑工程质量和工程款结算,物业管理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地权、征地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涉农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劳动就业、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传销、制假售假等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集资、证券、储蓄、保险等金融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工作方法、工作作风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行政执法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司法工作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军转干部的问题、大中专学生就业安置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退伍、退役军人就业安置,自然灾害事故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教育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企业改制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食品、药品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防洪、建桥、水库开发影响群众生活、生产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医疗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因其他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等。
(二)树立科学的稳定观
1、以人为本是科学稳定观的核心。
2、动态性是科学稳定观的前提。
3、公平是科学稳定观的基石。
4、和谐是科学稳定观的要旨。
5、法治是科学稳定观的关键。
6、可持续性是科学稳定观的本质。
二、全面推进综合治治理创新发展
(一) 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1、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2、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是在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4、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有旺盛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则
1、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必须始终立足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必须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5、必须始终充分发挥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
(三)、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发展
1、要加快实现工作定位的全面转换
2、要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建设
3、要加快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4、要加快健全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机制
一要抓源头。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决不能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作决策、上项目,不仅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看能不能干。对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好事要办,但不能草率决策、简单蛮干。
二要清积案。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执行积案,各级政法机关要因案施策,多措并举。对大量尚未形成上访的矛盾问题,也要尽快化解,避免积累激化。
三要建机制。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把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调解队伍建设好,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方面力量调动好,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各级政法机关要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观念,从政策机制上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中,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四要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分局要由党(工)委副书记牵头,把政法、综治、维稳、信访等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综合治理的大平台。
5、要加快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
6、要加快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