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原子核物理学发展史介绍PPT,主要介绍了伦琴和X射线的发现、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卢瑟福和α射线的研究等内容。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史从X射线到量子力学一、伦琴和X射线的发现 X射线的发现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错过了机会二、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荣获诺贝尔奖三、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坚毅、勤奋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放射性化学的主要创始人 1898年4月玛丽的第一篇关于铀射线的论文包括三个主要的新观点: (1)她不仅重新证实了贝克勒尔关于铀的发现,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放射性物质:钍。“钍氧化物的放射性甚至比金属铀更强”。 (2)“所有铀的化合物都具有放射性,一般来说,放射性越强,化合物的含铀量越多”。(注:这条实验结论不如卢瑟福和索迪于1902年所提到的理论精确:“放射性物质含有不稳定的原子,这些原子在单位时间内有确定的部分发生衰变。”但是,仅仅9个月后她就获得了正确的结论:1898年12月提交的论文中,玛丽·居里“已经证明了放射性是单个原子的特性”。 (3)她引了一个极重要的新的物理概念:放射性是一种发现新物质的方法,欢迎点击下载原子核物理学发展史介绍PPT哦。
原子核物理学发展史介绍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学校PPT类型的PowerPoint.
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史从X射线到量子力学一、伦琴和X射线的发现 X射线的发现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错过了机会二、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荣获诺贝尔奖三、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坚毅、勤奋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放射性化学的主要创始人 1898年4月玛丽的第一篇关于铀射线的论文包括三个主要的新观点: (1)她不仅重新证实了贝克勒尔关于铀的发现,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放射性物质:钍。“钍氧化物的放射性甚至比金属铀更强”。 (2)“所有铀的化合物都具有放射性,一般来说,放射性越强,化合物的含铀量越多”。(注:这条实验结论不如卢瑟福和索迪于1902年所提到的理论精确:“放射性物质含有不稳定的原子,这些原子在单位时间内有确定的部分发生衰变。”但是,仅仅9个月后她就获得了正确的结论:1898年12月提交的论文中,玛丽·居里“已经证明了放射性是单个原子的特性”。 (3)她引了一个极重要的新的物理概念:放射性是一种发现新物质的方法。 1898年:辉煌的一年他们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共同对沥青铀矿进行处理。1898年7月,发现了放射性物质“钋”(po),命名为“钋”是为了纪念玛丽·居里的祖国波兰。 1898年12月26日,经过在无法遮风避雨的工棚中长年累月的艰辛工作,利后钡进行沉淀的方法,他们从100公斤沥青中提炼出了另外一种放射性物质:镭。荣获诺贝尔奖 1900年皮埃尔被任命为索尔本的助理教授,而玛丽则在一所女子高中任教。 1903年,玛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以“极优”的评语获得博士学位。在她获得学位的那一天(7月25日)的晚上,她第一次遇见了卢瑟福。 1903年11月,居里夫妇得知他们将和贝克勒尔一起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奖,授奖的原因是“他们在贝克勒尔教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工作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荣获诺贝尔奖 1903年12月11日,《纽约时代》杂志发表了评价居里夫妇的评论:“据信镭的发现者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从工作中获得了许多物质利益,因此他们的遍布世界的崇拜者在得知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以后都非常高兴。” 居里夫妇没有亲自去参加授奖仪式,一方面是他们身体不好,同时也因为工作太忙。当1905年6月他们去斯德哥尔摩时,只是皮埃尔发表了个获奖演说,而她的妻子则坐着旁听。1904年,索尔本学校为居里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教席。再获诺贝尔奖四、卢瑟福和α射线的研究 卢瑟福怎样发现α射线的?贝克勒尔发现的轴辐射包含有三种成分,在磁场中它们分成三束,它们分别是带正电的α射线,带负电的β射线,和不带电的γ射线,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然而,卢瑟福并不是靠加磁场区分出这些成分的,当时他没有足够的磁铁。他用的是吸收方法。1898年,卢瑟福以观测细致、对待实验数据客观谨慎的科学作风,经过反复验证,判定穿透力较差,进入物质层很快就被吸收的成分是α射线。穿透力较强的成分是β射线。卢瑟福怎样发现α射线的?不久,有人从磁偏转实验证明,穿透力强的β射线正是高速电子流。可是α射线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个谜。很多人认为,也许α射线是与X射线类似的某种辐射。有人甚至认为α射线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卢瑟福则不一样,他的看法是,这种射线的性质越是奇特,越值得研究。 α射线很容易被物质吸收,说明它跟物质的作用强,只有彻底摸 透α射线的本质,才能建立完整的放射性理论。他知难而进,毅然选择了α射线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甚至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 α射线是是带正电的粒子流卢瑟福精心设计了电磁偏转实验来研究α射线。可是初步实验结果令人失望, α射线受磁场作用与不受磁场作用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卢瑟福改进了实验装置,使仪器的灵敏度大大提高,终于确定α射线会受磁场偏转,从偏转方向判断α射线是正电。接着,卢瑟福进一步对仪器作了一番改进,测出α射线的荷质比与氢离子同数量级,速度大约为光速的十分之一。这样就判明了α射线是原子类型的带正电的粒子流。 α射线是高速运动着的氦离子(He++)流至于是哪种类型的原子,则一时难以确定,根据种种现象和事实,有人猜测是比氢重的氦。1909年卢瑟福以巧妙的方法从光谱作出了判决性证明,“证明α粒子在失去电荷之后就是氦原子。” 经过这样一些实验,卢瑟福终于搞清楚了α射线的本质,证明α射线就是高速运动着的氦离子(He++)流。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原子核是从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发现的。观测α粒子散射靠的是涂有一层硫化锌的闪烁屏, α粒子打到它上面会发出微弱的闪光。实验者用肉眼通过显微镜对准闪烁屏,一个一个地计数,再移动显微镜的位置,分别读取不同位置的闪烁数,由此可以确定α粒子散射的统计分布。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卢瑟福不是聪明,而是伟大。卢瑟福在但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期间,每年总有二三十位研究人员在这个实验室工作,接受他的指导,这个实验室成了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研究中心。查德威克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发现中子的。查德威克写下了在卡文迪什的日子: “卢瑟福不是聪明,而是伟大。他对待他的学生,即使是最年少的,也如同地位同等的工作伙伴一样。” 新时代降临 1938年发现核裂变。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物理学和人类的新时代降临了。谢谢欣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