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民俗介绍PPT

简介 相关

截图

广东茂名民俗介绍PPT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广东茂名民俗介绍PPT,主要介绍了年例的由来、“游神”活动、摆忠、新图醮会、宴食等内容。光绪《高州县志·风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据了解,明、清时年例已记入粤西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年例逐渐恢复。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例,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一个地方(有的为一个村子,有的为一个管理区,有的为一个镇)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按我们茂名地区的风俗习惯,从每年正月初二到清明前,各个地区逐个开始做年例,少数一些“翻秋”年例则几乎每个季节都有(但多集中在秋天),一般是一个镇、村为同一天,少数为两天,有的为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由于各个地区的年例日不同,因此才有亲朋戚友间相互探访的热闹。据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经十分流行,欢迎点击下载广东茂名民俗介绍PPT哦。

广东茂名民俗介绍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城市旅游课件类型的PowerPoint.

茂名民俗文化——“年例” o5N红软基地
年例是高州地区乃至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o5N红软基地
年例的由来o5N红软基地
光绪《高州县志·风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据了解,明、清时年例已记入粤西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年例逐渐恢复。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例,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一个地方(有的为一个村子,有的为一个管理区,有的为一个镇)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按我们茂名地区的风俗习惯,从每年正月初二到清明前,各个地区逐个开始做年例,少数一些“翻秋”年例则几乎每个季节都有(但多集中在秋天),一般是一个镇、村为同一天,少数为两天,有的为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由于各个地区的年例日不同,因此才有亲朋戚友间相互探访的热闹。据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经十分流行。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年例类似于元宵节,但又与元宵节不同。不同的是,每个地方做年例的时间不同,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地区是把年例定在正月十五,即元宵节那一天。从正月初二开始,各个地方就陆续的开展了年例活动。年例实际上是扩大了的春节、元宵节、庙会,同时,它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年例内容:请道士拜忏、游神、祈求人寿年丰;敲锣打鼓、挂花灯、舞狮、放鞭炮、文艺表演、娱乐通宵;年例之日,亲友不请亦来,可不带礼物,俗称“睇年例”,主人家盛情接待,宴饮尽欢。有些大户人家,朋友小孩子和进门皆派大利是。 o5N红软基地
“游神”活动o5N红软基地
“年例”活动,“初时是骑马、射箭、比武,以后演绎为游神,演戏。”其中的“游神”就是把“神像”请出来,由强壮的青年人(一般是男性青年)抬着在各村和城镇的大街上游行,形式好比北方的庙会(据传,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场面十分热闹。 “游神”是年例的一个最隆重、最典型的活动,是年例的代表。虽然也有一些地区没有游神活动,但为数极少。可以说,没有游神活动的年例是不够完整的。 o5N红软基地
“游神”活动 o5N红软基地
摆忠 o5N红软基地
家家户户用鸡,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摆在一起供“菩萨”享用,名之曰“摆忠。o5N红软基地
文艺汇演o5N红软基地
年例飘色:o5N红软基地
    飘色是广东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缓慢行进,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先定下佛山五福、吉祥两家的头号仪仗,文马二十顶,飘色十馀 座,鼓乐马务大小十馀副。o5N红软基地
        飘色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所谓飘色,是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稀奇叹服。o5N红软基地
人班戏o5N红软基地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风俗时载:“谷熟时里閈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以求”驱邪除恶,物阜民安“人班由古傩戏发展而成,娱神娱己是年例的重要项目。o5N红软基地
         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 o5N红软基地
         信宜人“装戏剧鼓乐”“演戏迎神”的习俗。促使人班戏的发展,所谓“人班戏”是指少至几个人,最多十几个人组成的乡土粤剧小班子,使用简单的道具,搭建简单的戏台,用富于人情味的乡间俚语表演。 o5N红软基地
         “人班戏”由“地堂戏”发展而成,由于是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便承了“地堂戏”滑稽, 幽默的表演特点。表演形式分为演、唱、逗几方面,风格诙谐活泼,富于地方色彩和田园风味,并在演出过程中即兴穿插祝词贺语以观众开心。人班戏,借鉴粤剧艺术角色行当分为“三脸”(大花脸、二花脸、黑脸),“四净”(小生、武生、老生、丑生),“五旦”(花旦、散发、色旦、梅香旦、少旦).唱腔艺术,保留以具有原始民俗特色的唱词结构。基本上保留民用的七字句格式,也可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加活动短句。音乐明快活泼,由长腔、变体板腔、小曲曲牌和锣鼓谱四个部分组成。 o5N红软基地
木偶戏o5N红软基地
         信宜木偶戏俗称“鬼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鬼戏”的唱腔源于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戏”而广泛流传. o5N红软基地
八音o5N红软基地
         八音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现。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演出时由两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彩绸、花串、球穗、图案等装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曲调高昂洪亮,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欢快,气氛热烈而流畅。其乐曲因场合不同而异。o5N红软基地
         广东茂名八音的资料,该资料写着:“八音,一种吹打乐组合,由8人组成,有吹、击、弦乐器。有固定的曲谱和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要求选用。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抬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隆地区,其中以德乔的最盛名。”o5N红软基地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授曾重登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曾重登辞官返乡时把八音也带回家乡福建省德化。 o5N红软基地
白花灯巡游: o5N红软基地
       俗称“点灯”。源于明清,流传于信宜镇隆镇,专为庆贺和启报婴儿出生用。灯型男女有别,男庄重,女轻巧。凡有孩子正月初十前出生的人家,必须在来年或本年做备白花灯,农历正月初十持灯拜祖及土地,然后挂于土地庙,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白花灯在元宵节时擎灯巡游 o5N红软基地
新图醮会: o5N红软基地
          旧时,在信宜新图地区(茶山、安莪、朱砂、旺砂、洪冠、平塘、合水、思贺、前排等乡镇),年初九、年初十有做醮的习俗,村民聚集二有神灵的山坡或草坪或田野上。该处有事前用竹排栅搭起架,其四面与中央挂上五长串鞭炮直垂地面。仪典:一是祭神。由醮会长带头烧香、即席宰杀公鸡,用鸡血拜祭菩萨,杀鸡、猪祭神,祈求菩萨、鬼神保佑村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o5N红软基地
      有的村从罗定或广西请有胆量、有杂技本领的师父“上刀山”。光着上身、脚板上刀山。每上一个刀级都要做一个惊险动作,上到顶端时,还要做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技。之后,又一级一级地踏着刀锋下来。有时两三个人同时上刀山。传说这是 显示村民不怕鬼神,个个刀山敢上。o5N红软基地
      “过火海”。地上烧着一堆堆熊熊大火,师父光着脚板踩着火堆走过去(不能跨过)。传说能上刀山、过火海后村民就会大吉大利,逢凶化吉,平安无事。o5N红软基地
       做醮高潮,最为热闹的是抢炮。此时,五长串鞭炮齐鸣,惊天动地。鞭炮一完,立即有一个炮圈(钢或铁做的)飞起,男子汉即争抢炮圈。o5N红软基地
       醮会规定:谁报到炮圈,要回到庙堂跪拜菩萨,烧了鞭炮后才算胜利者。胜者能获得醮会几十担稻谷奖赏。o5N红软基地
       再是菩萨询游是醮会尾声。村民反庙堂所有菩萨(事先已移置醮会聚集点)抬着巡游,声势浩大,少则五六百人,多则近千人参加。前面是醮会长老、醮会成员,跟着是八音队、锣鼓队、舞狮队、罗伞队、彩旗队,中间是菩萨他依次排先后,伴有穿上长衫马裤道服的喃呒(道士、道公)队列,后面又是一队队罗伞、彩旗以及醮会的部分村民。待游完菩萨,醮会所属的各村寨最后又回到庙堂里,把菩萨放回原处。这时醮会长、成员要烧香磕头,隆重祭拜一番,向菩萨谢恩,鸣炮,做醮就算结束了。o5N红软基地
春牛舞: o5N红软基地
        源于明代,盛行于晚清,流传于信宜新图地区(茶山、安莪、朱砂、旺砂、贵子、洪冠、平塘、合水等乡镇)。《信宜县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上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春牛图仿制模型,先以树枝和竹篾扎好躯架、四肢尾巴和头角,然后粘糊纸张或布料,再略加装饰点缀而成,舞春牛时,两人钻入布制的牛身内,一人握住牛头,左右上下摆动,后面一人拱背摇动 牛尾。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辛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人对这“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o5N红软基地
年例重头戏——宴食 o5N红软基地
在农村,随着人民生活的好转,年例的菜式越来越丰富,整个桌面淋漓满目。甚至把年例搬到了城里的酒店、宾馆里做,菜式也是水涨船高,鲍鱼、鱼翅、龙虾等山珍野味都上了年例的餐桌。其中沙姜鸡、霸王鱼、烧春鸡、酸甜酱烤骨等是茂名的特色菜,每次都让客人“流连忘返”。有的地方年例的中午饭是吃素的,传说要等到“间醮”、拜神完后才可以开斋,晚饭才是“开大餐”的时候。o5N红软基地
非物质遗产粤西风俗——年例.asfo5N红软基地
 o5N红软基地

展开

同类推荐

热门PPT

相关PPT